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講解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講解

原文作者: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授課上師:桑傑年巴仁波切
授課日期:2005.3.12~3.13
授課地點:台灣台中自生遍在佛學中心
中譯整理:堪布羅卓丹傑

一、前言

首先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發願為了利益盡虛空的一切眾生,都能遠離痛苦及苦因,得證究竟的快樂與殊勝的佛果──帶著如是的菩提心來聽聞佛法。

今天大家有緣相聚,一起學習研討「遙呼上師祈請文」,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這部祈請文在寧瑪、薩迦、格魯、噶舉各教派中都非常的出名。在金剛乘的修持法門中,加持的根本上師、成就的根本本尊與事業的根本護法,這三者是修持密乘最重要的部份。其中,為了能讓加持入心,需要修持上師相應法,而「遙呼上師祈請文」即是上師相應法當中一個重要的法門。

尤其當修持「遙呼上師祈請文」,例如「大手印」或「大圓滿」等口訣傳承的法門時,若是自身不具備根本上師的加持,只是自己讀誦而盲修瞎練的話,那麼想要圓滿證悟是很困難的——實修甚深法教的要點就在於一定要具備上師的加持。因此,「遙呼上師」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遙呼上師」的「上師」主要是指教導、指引我們特殊心性口訣的根本上師,同時也代表所有傳承上的祖師,例如我們直接或間接向其學習口訣、得授灌頂的所有上師。因此,「遙呼上師」的意思是:向根本上師為主,與傳承上師為輔的所有「上師」來祈請。尤其文中提及了寧瑪、薩迦、格魯、噶舉各大教派的著名上師的名號,全部都要祈請。為什麼呢?因為各個傳承的法脈都互有關連,例如噶舉派也融合有寧瑪派的法教,同樣寧瑪也依靠噶舉,或者薩迦依靠寧瑪,因此可以說,各教派間的大師們沒有一個是只單獨學習一宗一派的,而是互相參學、互結法緣的。

各位大都知道依止「根本上師」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修持密乘法教時,沒有上師是不行的。然而可能有人會問:

「我沒有上師,但是我有本尊,這樣可以嗎?」

這是不行的,因為就次第來講,首先要有上師,再修本尊,之後再修持護法——當知道上師的重要性之後,就要專一至誠向上師作祈請︰當高興的時候,不忘上師;痛苦的時候,也知道上師在看護著我。總之,無論任何時候相信上師您都在身邊,將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給上師,具備全然的信心盡捨一切。

各位一定要帶著這樣的信心來聽聞、思惟此次的課程,然後念誦祈請,如此才會有大利益。但是,如果各位只是把「祈請文」當成一種知識來學的話,這樣的心態就不太好了——此次課程的教學與聽聞,主要是為了實修,而不是作學問。

過去有許多噶舉派的大師,雖然沒有學習過許多經教理論,但是依靠著對於根本上師的虔誠,得到了上師身口意的加持,如此即能得到證悟。因此,當各位有機會閱讀祖師們的傳記時,不能只是當故事書來讀,而要真正深刻思維與感受故事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譬如帝洛巴與那洛巴、或者馬爾巴與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表面上看來只是師徒之間相處的一些故事,但重點是闡述出弟子具備虔誠信心的重要性。

當一個弟子具備了虔誠的信心時,事實上不需要做太多的經教學習,例如密勒日巴大師,傳記中並沒有記載他學習過任何經教,他僅僅具備虔誠具足的信心:完全相信一切上師的指導都是對的,完全相信一切上師所說都是口訣、都是教授。無論上師對他示現慈悲相或憤怒相,他都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師的教授與口訣;因此他從未喪失過對上師的無造作的虔誠信念──這就是密勒日巴大師能夠在一生成佛的原因──因為他具備了百分之百的虔誠信心,同時因而得到上師的加持。這兩者的具備(「虔誠信心」與「上師加持」),幫助密勒日巴大師在一生當中成就。各位如果好好閱讀他的傳記,就能感受到這一點。

岡波巴大師曾經發願說:「無論上師做任何的行持,他都是利益眾生的,都是不可思議的。」﹝1岡波巴的上師是密勒日巴。此處岡波巴大師提到,無論密日巴示現任何的行為,他都完全相信上師這麼做,是為了利益眾生、降服眾生的心的緣故。上師一切所行皆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更要帶著虔誠、恭敬的淨觀來祈請。反之,如果我們生起了懷疑的心,認為「上師是不是做錯了?」而信心退失、生起邪見的話,那麼,原本有的一點點的修持功德,也會壞失。因此,無論上師任何好壞、利害的行為示現,都是為了利他而作,更是為了利益我等修持自心最好的口訣。岡波巴大師說,如此的淨觀,祈願能在自心中永遠保持,也希望所有眾生都具備這樣的淨觀。

同樣,其他的祈願文中也提到:「對於具德上師之傳記,剎那短暫亦不生邪見,觀視所作皆善之虔敬,願得上師加持入於心。」﹝2如何才能真正得到上師的加持呢?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不生邪見──對於上師身語意的行持,不生邪見。

二、生起信心──相信上師一切行為示現都是不可思議的,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作。

具備這兩點,即可得到上師的加持。因此這裡是在告訴我們,要透過自身的修持才能得到上師的加持。並不是說每天跟在上師身邊就能得到加持。因此,能否得到上師加持的關鍵在於我們對於上師的行止,是否已經斷除邪見,並且具備信心。

尤其我們噶舉派,正是「虔敬心」為主的實修傳承﹝3,這裡指的即是上師相應法而生起的虔敬。「顯宗」視上師為「善知識」,但在金剛乘與實修上來講,視上師為「佛」,具備這樣的信心才能得到加持,這就是上師相應法。因此,認為上師是「善知識」、或者是「佛」的化身,這樣的態度是顯宗的見解,在金剛乘修持時要具備的信念是:上師的恩德比佛還大。

以上簡短的介紹「上師相應法」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師徒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用凡夫的「心」(仁波切說英文是commonsense)去臆測的。這裡要談得是一個重點,當我們具備了虔誠的信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平時一直強調:根本上師只有一位,不會有兩位。但傳承的上師可以有很多位,可以有百位,甚至千位。因此,噶舉祖師的道歌中說﹝4:「雖然具名上師有百位,但是具恩上師只有一位。」意思是說具名的上師也可說是傳承的上師,或者只要我們依止過的上師,都可以稱為具名的上師,可以有很多位,但是對於指導我們心性、具備大恩的根本上師只有一位。

有了以上的認識之後,再去修持本尊法會更容易,之後修持空行護法的修持,才會真正的有效益,這就是上師、本尊、空行的一個次第。相反的來說,如果「上師相應法」的修持不圓滿,就算修了在多的本尊也不會有幫助。這是很普遍發生的問題。

不僅如此,「上師相應法」可以說是密乘法的一個入門處。

同時,如果上師相應法沒有修好,我們還會有一個問題是妄念太多,覺得「可能這個上師不錯,那個上師也很好,可是還有一個更好的...」選上師變得好像逛街購物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就是因為上師相應法沒有修持穩固的原因。

總之,在我們開始念誦祈請文之前,要對於「上師相應法」的重要性有認識。

二、經名

「遙呼上師」:無論上師是住世,或者已經圓寂,這是沒有差別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一個弟子具備了發自內心深處、徹骨徹髓的虔誠信心時,上師就在他的身邊了,這時只要他一向上師祈請,上師都會聽到、看到。但是,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虔敬信心,那麼就算上師在身邊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遙呼上師」的意思即是:隨時具備信心來祈請上師、憶念上師。許多道歌中時常會有一段文字﹝5:「知道上師即是自心的瑜珈行者...。」意思是說:當這個瑜珈行者證知到自心與上師無別時,那麼上師無論是住世還是圓寂,他都不用再擔心難過了,他已經安心了。

「虔心悲切」:藏文表達的意思是,好像拿根釘子要釘在你的心上,就是那麼深刻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當一根釘子釘在心上是會很痛的,我們只要一想到上師的時候,就好像釘子扎在心上,是非常深刻的想著他的。但是這意思並不是一想到上師你的心就痛了,不是這意思,而是當你一想到上師時,你虔誠的心是那麼地深刻,那麼的恭敬,信心是那麼的強烈,這就是虔心悲切的意思。

「遙呼上師祈請文」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蔣貢康楚仁波切」,但是另外一個傳承的說法是由「蔣揚欽哲汪波仁波切」所寫的,為什麼最後要將作者寫為「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原因是:他們兩位的心意幾乎是一樣的,他們兩位是非常好的道友,所以為了一個殊勝的緣起便寫上蔣貢康楚仁波切,在西藏他們兩位的名字是可以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的。

三、正文

「拿摩咕如貝」是禮敬上師。

「『遙呼上師』祈請文在各教派中均頗富盛名。而欲求加持之鑰,應以出離心虔誠恭敬地籲請,而非僅出於口頭或文字而已;應從內心中、骨髓深處生起。堅信『除上師而外,已無其他更殊勝之佛矣!』以悅取之聲調唱誦。」

「『遙呼上師』祈請文在各教派中均頗富盛名。而籲求加持之鑰,應以出離心虔誠恭敬地祈請,而非僅出於口頭或文字而已」首先遙呼上師祈請文在各教派都頗富盛名,而依止的加持即要以出離心虔誠恭敬的祈請。遙呼上師是非常出名的一個祈請文,但只是有名是不夠的,最主要是祈請的弟子必需要以(1)出離心(2)真實虔誠恭敬的心來祈請,不只是口頭或文字說說而已。

「應從內心中央、骨髓深處生起。」這個比喻是很深刻的,平常我們說天氣真是很冷啊!冷得我骨頭裡面都在冷,這個比喻是說只要向上師祈請,這種恭敬虔誠心不只是皮肉上的感覺而已,而是真正冷到裡面,從內心骨頭裡面感受到的,這是一個深刻的比喻,我們說恭敬還是要從心中生起,而不是從骨頭上起,這意思是比喻要有這麼強、這麼深的信心。因為有時候要解釋述說出它的深刻、它的恭敬、它的加持有多麼殊勝,有的時候文字是形容不出來的,只好用比喻的方式,所以這裡用骨髓深處的比喻法來形容。很多東西是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就像龍欽巴尊者(寧瑪派一位很出名的大成就者)說到:「尤其是教授有關心實修的口訣,關於心性方面,很多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甚至在那時候連佛都說不出來的。」

「堅信『除上師而外,已無他更殊勝之佛矣!』以悅取之聲調唱誦。」就是要非常堅信的祈請我們的上師。

接下來到了正文。

「喇嘛千諾」就是上師鑒知我!鑒知(千諾)的意思就是請您想著我,請您憶念我,知道我。「千」是藏文裡面的一個敬語,白話的意思就是上師請您知道我,任何時候請您看著我知道我。如果你文法沒有搞懂,看到喇嘛千諾會認為是我知道上師。這裡是請誰?請哪一位上師知道我呢?「具恩根本上師鑒知我!」這裡所指的根本上師,就是強調在眾多上師、各個上師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那一位,比喻來講,就好像一棵樹,一棵大樹有非常多分支,全是從樹根生長出來的,所以說當我們在修持的時候,真正要讓最殊勝的加持融入到我們的心中,唯一要靠的就是根本上師,就像大樹的根是一樣的。

以下介紹上師的功德:「三世諸佛之自性,教證正法之根源,聖眾僧伽之主體。根本上師您鑒知!」

「三世諸佛之自性」可以說根本上師就是佛法僧三寶自性之總體,而不只是念念、說說而已,是真的對三寶的體性所有了解而說出來的。三世諸佛指的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教證正法之根源」佛法僧當中的正法可分為二個,即教法與證法,教法指的是透過聞思的學習之後,而將聞思所學到的經教運用到心上來實修叫做證法,意思是教證二法的根源也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聖眾僧伽之主體」是指小乘的聖者、大乘的聖者,在彌勒菩薩所寫的《現觀莊嚴論》當中將聖眾僧伽分為四種:聲聞聖眾、緣覺聖眾、菩薩聖眾、及佛聖眾。在這裡所指的聖眾僧伽主要是指前三者,主體就是最主要的那一位,在所有的聖僧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根本上師。

「慈悲加持之鉅藏,二種成就之生處,事業所願悉賜予。根本上師您鑒知!」

「慈悲加持之鉅藏」指加持的根本即根本上師。

「二種成就之生處」二種成就是指共同的成就跟殊勝的成就。這二種成就可以說都是依靠修持本尊而來的,本尊修持的根本、生處也是根本上師。共同的成就是指依靠一些外在的物質或依靠持咒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得到成就,不論是外道或者是佛教徒也好,都會使用的方法,所以叫做共的成就。另一種說法,共同成就是此生當中的成就及利益,譬如在此生當中可以得到長壽、財富、智慧增長、或者能消除病痛煩惱等等,就是一般共同的成就。殊勝的成就指的是究竟圓滿的成就。它是出世間的,譬如心中能生起究竟的智慧,或者證悟到萬法的實相,就稱為殊勝究竟的成就。這二種成就的根本就是要修持本尊法,透過本尊才能得到,而本尊跟我們的根本上師是無二無別的。

「事業所願悉賜予」事業的根本就是護法,事業可以分為息增懷誅四種。因此在這裡我們相信、虔誠的生起信心,知道一切加持的根本、成就的根本、及事業的根本都是我們的上師,因此接下來說:「根本上師您鑒知!」根本上師請您鑒知我。

接下來的幾段提到了法身、報身跟化身,法身即是阿彌陀佛、無量光佛;報身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是蓮花生大士,他們三位與我們的根本上師是無二無別的。一般我們對於三身的解釋非常多,本性空可以說即是法身,自性的明是報身,任運的顯現是化身,這就是基位三身的解釋。當圓滿了究竟基位三身的修持後,就可以得證果位的三身。是誰可以見到果位上的三身呢?法身,已經完全清淨了業力的眾生才能見到。報身,是清淨一部分業力的眾生能見到。化身,是還沒有清淨業力的眾生都可以見到。

「上師無量光佛鑒知我!祈自離戲法身界垂顧。我等流轉輪迴惡業眾,得接引至大樂清淨土。」「上師無量光佛」是他的外顯形相為無量光佛,但是他的本質跟上師是無二無別的,因此稱上師無量光佛。

「離戲法身」法身是遠離各種八邊的戲論,遠離八邊就是遠離生、滅、斷、常、去、來、一(非一)、異(非多)。所以我們常說離戲,離戲的意思就是遠離這八種的戲論邊。這在龍樹菩薩的著作中有非常清楚的解釋,在《中觀根本論頌》中介紹到,龍樹菩薩在對佛陀的「讚頌文」中使用了遠離八邊的讚頌。「法身界」就是剛才提到三身中的法身,有時稱為三身或者是四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及自性身,為何將法身擺在第一個位置?所有的報身、化身及自性身是從哪裡出生的?安住於哪裡?它們的根本就是法身。所以法身就是最根本的一個基礎,有時也稱法身為無漏的身,如果各位看到無漏身不要覺得很驚慌,它其實指的就是法身,不用擔心怎麼又多出一個身了!所以說一切無漏的功德都是由法身而生起的。這句的意思是祈請無量光佛從殊勝的法身界中,慈悲地眷顧、垂顧誰呢?如何來垂顧?指的垂顧是

「我等流轉輪迴惡業眾,得接引至大樂清淨土」希望與上師無別的無量光佛能垂顧所有的眾生,在種因及三業等各種的業煩惱都能消除,在果上的痛苦也能消除,從輪迴當中能解脫,「得被接引至大樂清淨土」。

投生淨土不一定要斷除所有的業煩惱,透過虔誠地祈請阿彌陀佛,或者清楚觀想淨土的形相,再念誦阿彌陀佛的咒語或名號時,就算不消除我執,不消除煩惱也是可以投生的,這是阿彌陀佛特別對眾生的慈悲跟眷顧,這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特別是在淨土的經典裡面都清楚地記載著,這不是指投生至淨土,就不用除煩惱了,不是如此之意,真正消除煩惱是很重要的,因此不會在淨土的經典中聽到,阿彌陀佛說不用消除煩惱了,而是煩惱還是要消除,淨除煩惱是很重要的。

「得接引至大樂清淨土」指的就是接引至淨土。

第二位是向觀音菩薩祈請,這是屬於三身中的報身。

「上師觀音菩薩鑒知我!祈自淨光報身界垂顧。徹底平息六道之痛苦,拔濟三界輪迴出樊籠。」

「上師觀音菩薩」外顯形相為觀音菩薩,但本質自性是我們的上師,所以稱「上師觀音菩薩」。

「祈自淨光報身界垂顧」淨光是指心的本性、心的實像,當我們形容心的本質、力量、功德的時候,可分為兩個部分而論:心的空分及明分的部分。空分的功德是指無漏的功德,也就是法身;而明分的部分,就是淨光的部分,也就是報身。報身的意思是指它並沒有與法身分開,是從法身的本質自性當中顯現出來的顯像稱之為報身。報身分為五種決定的報身:

  1. 處所的決定(地方):報身決定的地方是密嚴剎土。
  2. 時間的決定:指時間是流轉不息的。
  3. 教主的決定:指釋迦牟尼佛,它的本質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謂教主的圓滿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殊勝莊嚴的報身佛。
  4. 眷屬的決定:是他的周圍都是菩薩,除了菩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眷屬了。
  5. 法的決定:只有大乘法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法門了。

在五種決定的報身界當中,觀音菩薩對我們垂顧,希望他垂顧我們「徹底平息六道之痛苦,拔濟三界輪迴出樊籠」,這裡的六道是三惡道(地獄、惡鬼、畜生)之苦痛及三善道(人道、阿修羅道、天人道)之苦痛都消除。

「拔濟三界輪迴出樊籠」(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根本從輪迴當中得到解脫的意思。

以下是提到化身,也就是蓮花生大士。

「上師蓮花生處鑒知我(蓮花生大士)!祈自北瞻蓮光境垂顧(烏金淨土)。濁世失怙弱小之眾生,願以悲心迅亟為怙佑。」

「上師蓮花生處鑒知我」是外顯形相為蓮花生大士,但本質自性是我們的上師。

「祈自北瞻蓮光境垂顧」指的就是烏金淨土,也被稱為貓牛洲,這個地方就是蓮花生大士住的地方。

「濁世失怙弱小之眾生」這裡的眾生當初的是指藏族百姓,因為藏族的百姓生活非常的困苦,主要也泛指一切的眾生,濁世是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多、病痛多、各種災害也多,各種快樂越來越少,苦痛越來越多的時代就稱為濁世。所謂的「濁」在藏文裡就是非常污穢、骯髒的意思,越來越髒的意思,不是什麼變骯髒了,最主要是我們的煩惱加重了,當一個人煩惱重的時候是不會有快樂的,痛苦會越來越多。

「願以悲心迅亟為怙佑」迅亟則是以悲心非常快速的眷顧我們。

在我們對「遙呼上師祈請文」的文字上有所了解的時候,就要用悅耳之聲來唱誦,這是很重要的,我們會因為音樂的調子而有不同的感受,悅耳之聲能讓我們真正發起感動的心,所以我們要了解上師的解釋是什麼之後。再思維他的功德,要以一種悅耳的聲音來唱誦它。我們看到很多大成就者都流傳下來許多的道歌,在西藏很多的道歌都是用唱誦的,譬如說印度有很多「朵哈」,如薩惹哈道歌,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就這樣唱著,那麼就只是一種唱歌而已,那是沒有太大幫助的。所謂沒有太大幫助、沒有太大利益即是得不到上師的加持力。

「上師智海王母鑒知我(依喜措嘉—蓮師空行母)!祈自大樂空行城垂顧。我等惡業眾出三有海,度脫至大解脫之境域。」

「上師智海王母鑒知我」即是依喜措嘉佛母,大家應該都認識她,這裡提到的空行母有兩位,一位是依喜措嘉,另一位是南達爾瓦。是蓮花生大士在修持秘密金剛乘時,為了生起大樂智慧的空行佛母,佛母在外顯現是依喜措嘉,但內在的本質卻是大樂的智慧。「上師智海王母是外顯為智海王母,本質是上師之意。

「祈自大樂空行城垂顧」,空行分為大、小兩種,此處的空行是兩種都有,密乘分為外密、內密及秘密的修持,空行的修持是秘密的修持方法,所以這裡不多做解釋,扼要地講就是空樂的智慧,就是從大樂空行城裡垂顧我們。

「我等惡業眾出三有海,度脫至大解脫之境域」意思是幫助我們從輪迴三有海中出來,安立我們至解脫的境界。

以下是向傳承祖師祈請。

教藏傳承祖師鑒知我!(教傳傳乘即從金剛持傳下來之口授傳承,巖傳傳乘即蓮花生大士巖藏法本及教授之傳承)祈自雙運智慧界垂顧。穿越自心迷妄之暗室,願令生起證悟之慧日。」

教藏傳承在寧瑪巴的傳承分為兩個,第一是教傳的傳承,第二是巖傳的傳承。第一教傳傳承是蓮花生大師當時在西藏,親口傳授下來的口授傳承,譬如不為具有儀軌的傳承,及指引心性的口訣教授的傳承等等,都是由蓮花生大師當時親口傳下來,透過不間斷的口耳相傳,沿續到現今的傳承就叫做教傳傳承。它也被稱為遠的傳承,這傳承的內容非常的豐富有各種儀軌的修持,有關各種壇城、有關口訣,非常豐富。第二種巖傳傳承是當時蓮花生大師將一些重要的口訣教授或是修持儀軌巖先藏起來,同時他也預言授記未來會有哪一位伏藏師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將被他取出來,後面的這些教法叫做巖傳傳承,它也被稱為近的傳承。有時候各位也會聽到一些新的傳承或舊傳承的說法,新的傳承指的是巖傳傳承,舊的傳承指的就是教傳傳承。所以寧瑪派的行者如不是修教傳傳承就是修巖傳傳承而已。

教藏傳承祖師」是指外顯形相是傳承祖師,本質跟上師是一樣的。

「祈自雙運智慧界垂顧」雙運在中觀裡面是常用到的,在金剛乘裡也是一個常用辭,中觀談到的雙運是,如要生起中觀證見時,會有四種覺受(知空、離戲、雙運、等智或是平等)當中的一個,這雙運就是中觀應成派所說的。而在中觀應成派來講又有不同的四種覺受(顯相、空性、離戲、雙運),這裡提出的這個解釋是對各位將來在學習這方面的見解時是有幫助的。這是在喜哇措大師之《中觀莊嚴經論》裡面提到的,淨印大師的著作當中也有。此處所談到雙運的智慧主要是金剛乘裡的講法,金剛乘通常分為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圓滿次第當中,以寧瑪派來說圓滿次第分成五種,這是當中的一個,是指方便大樂與智慧空性的雙運,是方便跟智慧的結合,雙運並不是把兩個東西合在一起,而是無分別、任運而成的,所以在我們修持圓滿次第的時候,如果能了解樂中具備有空,空性中具備有樂,能夠證知空樂是無二分的,它本來是任運自在的,這就叫做樂空的智慧生起,俱生樂空的智慧。並不是說透過一個修道的方式將它們兩個合在一起,而是它在根本上、修持上、在果位上,這兩者向來是一體的。要認知體悟到雙運本質的方法,首先要依靠生起次第,之後才能體會到圓滿次第的樂空雙運,這也就是說沒有經過生起次第的修學是無法進入圓滿次第的。所以這裡句子中提到的雙運,就是樂跟空雙運的智慧,在這樣一個雙運的智慧界中垂顧我們。

「穿越自心迷妄之暗室」迷妄指的就是我們的無明,也就在還未證得樂空雙運的俱生智慧的時候,在沒生起這智慧時,我們都還在無明的暗室中,但只要我們證得了樂空雙運的智慧,我們就可以穿越這個暗室。穿越就是消除暗室的意思。

「願令生起證悟之慧日」是一個比喻,當證得樂空雙運的俱生智時,比喻就像太陽升起。以世俗諦的修持,平時我們念祈請文的時候觀想一個對境,如依喜措嘉,或者是任何一個上師在自己的前面虛空而向他來祈請,希望生起證悟的心。但是究竟義來說,要了解的是並沒有一個自他分別的對境,而是自心就具備了這些力量,這就是在瑜珈行者,金剛乘修持當中分的兩種,一是造作的瑜伽修持,一是無造作的瑜伽修持。所謂造作的瑜伽修持,這方法是為了初學金剛乘、密乘的行者,在他們慢慢進入到金剛乘時,透過一種造作的方式或叫做假的方式、非真的方式,如同告訴你有一個本尊要你去觀修他,向他祈請,透過這方式接引行者入金剛乘,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壇城本尊,這一切的觀修法門都屬於造作的瑜伽修持法。

在造作的瑜伽法中修持穩定之後,就可以進入無造作的修持,在無造作的瑜伽修持中,就是要五知沒有一個外在的壇城本尊存在著,而是在我們內觀自心時證知,一切壇城本尊就是我們自心的顯現,與自心是無二無別,如此的一種觀修方式就是無造作的瑜伽修持。在觀音修持儀軌最後一句話提到:「自心與觀音是無二無別,因此安住在法性體性當中」,這個就是無造作的瑜伽修持。所以從勝義諦上究竟的顯示來說,我們常問到有沒有得到灌頂?我們是否得到上師的加持?有沒有得到成就?這都要以我們有沒有做到無造作的修持而決定,以上最主要的這一段是告訴大家,當我們在念誦祈請文的時候,是要透過一種造作的瑜伽修持方法向一個對境、對象來祈請修持,更要了解真正究竟義是為了要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心而進入到無造作的瑜伽修持方法,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造作的瑜伽修持,它是不會有太大利益的。


問:剛剛講到根本上師只有一位,在觀想上師的時候,是不是以仁波切或者是法身、報身、還是像以法王或仁波切為根本上師?能不能以阿彌陀佛或者是蓮師為根本上師?以仁波切或法王為上師、或是以蓮師或釋迦牟尼佛為上師,蓮師我們可能看不到,法王或者是仁波切是看得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根本上師。

答:我們說要依止或跟隨一位根本上師、找尋根本上師,就是沒有辦法告訴你,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沒有辦法這樣子去指派讓他當你的根本上師,事實上有幾個要點可以依循:(1)要找尋根本上師一定是我們過去師徒之間,有因緣具有這種法源,自然在今生你就會對他生起信心而依止他,這是自然產生的一種法源。(2)通常根本上師一定是指跟我們一樣有一個肉身及五蘊身的上師,可能要依止見不到的觀音菩薩或是蓮師很難,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也不一定,因為就像佛所說的我們凡夫是無法知道另外一個凡夫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所以可能我們依止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或是蓮師的化身也不一定。要依循上師的要點,共有兩個:(1)這位上師是過去生跟我們有法源,今生我們自然會對他產生信心(2)依止的是跟我們同樣具備有肉身的一位上師。

問:仁波切剛剛提到空行,他分為大小是什麼意思。

答:因是密乘,不方便說,所以只說出它的名稱。

問:

  1. 無造作的瑜伽,在勝義諦來講是不是代表自身就是已經具足了法報化三身?
  2. 第八頁,我等惡業眾出三有海,三有指的是什麼?

答:

  1. 是可以這麼說的,最主要在顯宗裡面會這麼說,但是在金剛乘裡解釋的更深,無造作的瑜伽指的是透過根道果各個部份的功德來解釋它,比如說在大圓滿裡面在無造作的瑜伽時提到三身的時候,要用三身的坐姿來禪修大圓滿,利用三身的眼睛觀看的方法來禪修大圓滿,它講的更深。
  2. 三有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地下、地面、地上,另外一種說法是三界。

3. 首先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發願為了要利益眾生,都能夠成就遍知的佛果,因此我們來聽聞修持甚深的上師相應法門。

4. 「遍智無垢光尊鑒知我!(龍欽巴—寧瑪派後期弘法大師)祈從任運五光境垂顧。圓滿本淨密意之大力,願令達到四相之究竟(法性現前相、證悟增長相、明智如量相、法遍不可思議相)。」

5. 「遍智無垢光尊者」就是龍欽巴尊者,我們向他祈請,就跟之前祈請的上師是一樣的,外相顯現的是無垢光尊者,本質是我們各自的根本上師,無垢光尊者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下面的三句「祈從任運五光境垂顧,圓滿本淨密意之大力,願令達到四相之究竟」這三句就包括了大圓滿所有修持的精要。一般來說在寧瑪的修持可以分為任運跟本淨兩部份,任運的部份是指立斷,本淨密意的部份是指頓超,立斷跟頓超這兩種方法,在大圓滿的教法裡,本淨的修法是適合比較懶的人,任運的方法是適合比較精進的人。在大圓滿裡本淨跟任運的形容是:「無須依靠精進而能任運修成的,就是本淨的修持;在任運裡是指一個精進者能夠透過努力而成就的方法」。
「祈從任運五光境垂顧中」任運就是指剛剛所提的本淨任運當中的任運,指的是所有根道果的一切功德,是每一個眾生心中自然就具備的,它不是新造作出來的、新生長出來的東西,而是根道果的功德在每一個眾生心中本來就是俱生任運的,因此任運的意思就是它本來具備的並不須要刻意造作而有。再講的更仔細一點,大圓滿任運的修持方法分為,前行跟正行兩個部份,在前行的部份又可以分為三個次第,前行有一個名稱就叫做牽引,牽著你的鼻子拉著走的前行法門,這並不是我們需要有個東西放在鼻子上拉著走,而是它含有這樣的意思,就像在大手印禪修之前也有分為前行的部份,它有特別的前行,大圓滿任運的修持法門,也有它自己的前行就叫做三種牽引的前行法

6. 1)三身的牽引法:此時上師會帶領弟子去聽聞並學習地水火風四大種聲音,不論它是什麼聲音,主要就是學習這四種自然的聲音。

7. 2)覺智的或者是明覺的牽引法:是學習將輪涅分析出來的方法,這時要做各種特殊的不同的行為,透過這個方法開發我們的覺性,譬如不穿衣服裸體的到處走,或者在森林裡面學習野獸的叫聲等等,或是學習黑噜嘎的行為,總之都是一些跟世間反常的行為,透過這些行為能夠斷除我們對二元執著對立的心,但是這不是隨意的按照自己的意思想做就做,而是透過次第的教導才能夠學習的體驗,也並不是說只要去住在山上閉關的行者,就可以學習這樣的方法,或者是有奇怪行為的人就是修這種的方法,而是是要透過次第的修持包括大圓滿所有共與不共的前行修持,以及明體方面的前行都學習後,接下來才進入到本淨的學習,再進入到任運的學習,之後,還要透過上師的教導告訴我們某個方法才能夠起修,所以是聽聞到之後,也要很認真小心的學習,不是隨便就去做,以隨便的心,不如法的修持反而會造成上師跟弟子一起墮入地獄的因。這裡僅是透過文字的介紹解釋出來的,當我們要去實修的時候,我們的責任就是自他的責任,即是好好的去實修它,認真而不可以隨便亂做。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情況就是很喜歡這一些大的、比較有名的法,譬如大手印、大圓滿,覺得這些知識很高,馬上要一把抓住趕快來學習,但事實上當大家只想到它的名氣,這種大名氣,事實上反而會忘了其中的危險性。我們是要很謹慎地來修持的。以前密勒日巴大師就曾經跟岡波巴大師說過:「你的見解是要深如山如天空一樣高,但是你的行為是要非常的仔細,是要比糌粑粉還要微細。」這裡另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大師叫做耶謝帕莫竹巴大師,他是一位很出名的大成就者,他證得了心氣無二,而且透過氣脈明點的修持他真正得到了證悟而且非常的長壽,他的老師就是是岡波巴大師,傳統上弟子都會去找老師將他修持、證悟報告給老師聽,譬如說他禪修生起了什麼樣的覺受有什麼樣的感覺等。有一天他就跑去找岡波巴大師,他正想講他的及各種特殊的覺受,想要講他的證悟的時候,這時候岡波巴大師那時正在吃一個大的糌粑團,就說:「我看你還是別報告好了,基本上你的證悟可能還沒有我的這個粑來的好。」意思就是這個糌粑至少吃來還會飽,你的證悟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對你是不是真的有用,還是要特別的小心跟注意。意思就是就指這位大師是一位很大的成就者,他也證得了心氣無二,但是在上師帶領他的時候,對於他各種的覺受還是要一再警惕他,不要生起傲慢,不能夠隨便宣說。各位在這裡聽完這一段的解釋後,對這一些字的解釋可能做了筆記了,如果真的要修持是要非常的仔細認真的修持,不能隨便修的。

8. 3)心牽引的前行法:是指身口所有的前行修持法門都包含在裡面了,包括身語意的前行修持。
在前行都非常穩定的修持之後就進了正行。

9. 正行分為兩個次第:

10. 1)三個要點:身要、心要、境要。身的要點指的就是要以三身的坐姿來修持,要讓自己保持坐直三身的坐姿來修持,身體的要點包括三身:法身,就是本性空,報身是自性明,化身是指能夠任運的顯現,以三身的坐姿來坐著,這個身體的坐姿就叫做身的要點。心的要點,即法界的要點,全名叫做牽引帶領我們的法界的要點,主要是指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也要保持三身的要點,也就是心的本質包含括法身的本性空,報身的自性明,化身能夠任運的顯現。境的要點是界智不二,界是空性,智是明覺,在大圓滿裡講的是明覺,所以是界智不二,即教我們的氣息不要刻意的太用力而是要自然的呼吸。

11. 2)四燈:就是水燈、界燈(明覺與空界兩者不二)、明點空性燈、智慧自生燈。簡單解釋水燈,瞭解到一切的外顯都是外在的顯相,譬如色聲香味觸等等一切外境都是由的心,透過我們的覺智,為心的一種利用,或者利用它的一種力量的顯現而顯現出各種外境,但是向內來觀看會發覺,只有一個覺性存在著,就只有這麼一個明覺的心存在著,但是這個明覺的心是要透過緣的作用之後,才能將各種的外境能夠顯現出來、能產生利用,這個緣的名稱就叫做水燈。在這裡很多共同的解釋都會提到一句話:「向內的自明唯一」就是向內觀的時候自明的覺性或自覺的這念心只有一個,是唯一的,但是當它向外來執取的時候它還是能顯現出各種的顯相,在大圓滿裡面會用到「明」這個詞,這是我們覺性的明的部份,這個明有一種力量的顯現,跟能夠顯現的一種能力的泉源,它不像噶舉派會以「光明」表示,它是用明或者是力量稱做覺明,就是指當這一念心的覺明能夠向外執取各種境的時候,它需要依靠一個因緣一個出口來執取各種東西,這個出口或緣就被稱為四分當中的第一個水燈。水燈是指明覺的部份,透過明覺的執取向外能夠來認識外境的部份就叫做水燈。

12. 第二個部份指的還是我們的這念心,主要是空分的部份,指心空分的部份,向外執取力量的時候就叫做界燈。

13. 第三個部份叫明點空燈,它是第一個水燈的部份,代表的是明覺利用力量的顯現,第二個界燈的部份是心空性的一種顯現,第三個強調的是的明覺跟空界的合而為一,也就是明空不二,或者覺智不二的,界智不二的,這兩個合而為一的時候,可說是明空不二的需要是一種所依,然後才能夠顯現,譬如前面的花是明空不二的,或者說諸法都是明空不二的,但它的所依是什麼?會說是因為有這朵花,同樣我們在講明覺不二的時候,為所依安立一個名字就叫做明點空燈。就好像因為平常都會用到這些詞,譬如說界智不二或者是一般大手印叫做明空不二等等,這一些詞,我們在討論它的時候不能只是說,而是要一些舉例即一個所依,透過所依才能夠了解,譬如我們要了解覺智不二、界智不二或者是明空不二,譬如說要維持我們的心明空不二,可是講明空不二,還需要依靠我們的心,需要有一個所依的對境例子來解釋它。

14. 第四是智慧自生的燈,這可以說是最究竟的一個燈,它指的就是界智不二的部份,這裡談到究竟的說,這界智不二的本質或自性是從來就沒有被各種的覆障,各種的煩惱根本業,從來就沒有被它們污染過。它是本來就清淨的,所以也不需要依靠任何的境、任何的外緣來成立它,而它本來就遠離一切的染汙,是本來清淨的。譬如是無雲的晴空,它本來就是清淨,它俱備非常晴朗的開闊,好像在一個無雲的晴空當下,你可以看得到月亮,可以看得到太陽,可以看得到一切,它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同樣的這界智不二的心的本質,因為它遠離一切煩惱的染污,所以它是晴朗、非常開闊的,這個見解可說就是大圓滿在教授勝觀方面的主要見解。以上就是四燈的部份。基本上剛剛這四燈是指在大圓滿修持任運法門的時候,上師會直接指引、告示、帶著弟子,指引他的心性的時候,會以這個來教授,剛剛這段解釋只是一些文字上面的介紹,並不是在指引心性修持的部份,所以這樣介紹只是對四燈文字上的解釋而已。

15. 在薩迦派裡面通常也會有這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譬如薩迦派在教授道果法門的時候,會有兩種的教授方式,一種叫做唾謝,就是可對大眾來宣講的一個方法,這時候可以仔細介紹道果文字上的意義。另一個叫洛切,是真正實修道果法門時,上師會單獨把他叫進來,告訴他這道果是指引心性的法門,一步一步帶領,這個叫做洛切。所以剛剛這一段仁波切的解釋只是叫做唾謝,就是能對大眾宣講的一個解釋,無論是任何法門如大手印、大圓滿裡都會有這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共同的教學方式指的就是可以對大眾來宣講,不共的方式、特殊的方式就是單獨實修的來傳授。經典上也提到,實修方面是沒有辦法對大眾宣講的,如果宣講了是不會有利益也沒有加持的。以上為任運的修持它分為前行跟正行兩部份,前行就是三種牽引、導引的前行法,還有正行的部份就是四燈的修持法。

16. 「任運五光境垂顧」一般來說彩虹都具備有這五種光芒,在大圓滿裡曾提到:「如果你能夠證知到五光道的修持時,它就是智慧,當你無法證得這五道本質的時候,它就是煩惱。」就是說如果不知道五種智慧的本質,那麼它就會幻化為煩惱,這在大圓滿的普賢祈願文裡曾提到,當不清淨時就是貪瞋癡慢嫉五種煩惱,清淨的時候就轉變為五種智慧,深刻的講這五光可以解釋非常多的,所以在五光轉變成為清淨為五智,即是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樣的一個任運可以說就是清淨五光的本質,任運跟五光的本質是沒有任何分別、是合一的,所以這裡才說從這種任運的五光中垂顧我們。

17. 接著是進入本淨的修持。本淨就是空性,也指心的本質實相本來是清淨的,這就是本淨的意思,這在大手印、中觀裡面所談到的其實都是一樣的,指的本淨就是在形容我們的心是本來清淨、沒有受污染的,所以就是本淨密意的修持。

18. 「圓滿本淨密意之大力」大力是在大圓滿裡面提到五種瑜伽的修持,指的就是資糧瑜伽、加行瑜伽、見瑜伽、修瑜伽、無修瑜伽這五種瑜伽,這些解釋起來是蠻複雜繁瑣的,所以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第一資糧瑜伽的修持法門,是透過我們的分別念、妄念去修持,依這妄念來修持也分兩個部份:()是修持空性、光明的部份,或者是透過我們的妄念來修持觀想有一個本尊身形的各種顯相,透過這個妄念作意來思維修持空光明,本尊身各種顯相的修持方法,就是資糧瑜伽的修持法門,淺顯來講,我們剛開始是無法現證,或者真正直接證得空性的內涵的,所以還是要需要透過妄念、分別念來觀想這種空光明大概是什麼?去了解它,或是以本尊的各種形象顯現,我們透過作意妄念去分別它,這個跟在經部或者是顯宗裡談到的資糧道是很像的,顯宗當中談到對於空性,在資糧道我們還沒有辦法現證它,所以要透過作意的觀修方式去思維它,這有一個專有名詞可以翻為「意樂作意的瑜伽」。

19. ()修持法門的專有名詞解釋就是分別各種種性,就是分別善的、分別各種種性的一個修持瑜伽方法,這個意思是指在大圓滿裡面第二個部份已經進入到加行道了,在大圓滿裡形容加行道會說:這時候就算是你還有這些問題,但是你已不會再落入到下道或者是不會再落入到第一道去了,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這時候你的種性是在上面了,你已經是在上面的時候,就不會再往下了,這是指大圓滿裡加行道的部份,這意思就是雖然你還是有漏的,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現證得空性,但是因為已經進入到大的、高的種性當中後,你就不會再往下墮落了。

20. 第三個瑜伽修持叫做呼出大氣的瑜珈修持,這是指進入到見道、進入到第一地歡喜地菩薩的時候,是遠離恐懼的。在還沒進入到見道還在資糧道加行道的行者(菩薩),他們還是具有恐懼,具有五種恐懼:(1)害怕擔心沒有吃的、穿的。(2)害怕別人不知道他的功德在哪裡,害怕別人不讚嘆他。(3)害怕沒有弟子,會擔心弟子的多寡,也會擔心弟子修持的好不好。(4)對死亡的恐懼。(5)對惡道的恐懼。各位日後在經典中看到菩薩的五懼指的便是剛剛這五個。在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尚會有這五種恐懼,但是進入見道的菩薩就沒有這種恐懼,所以這叫做呼出大氣的部份,就進入到了見道位了。

21. 第四個是得到授記或者說得到大授記的瑜伽方法,授記就是確定將來會在一個什麼地方,有哪一個菩薩出現等等授記,就是得到大授記的瑜伽。這裡講的是能確定將來在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時間、有什麼樣的菩薩出現的大授記,就是「得到大授記的瑜伽」。第五個就是這句「圓滿本淨密意之大力」是本淨密意之圓滿大力,也是已進入到無學道的修持,就是圓滿大力瑜伽,這意思就是有學道的學都圓滿了,已進入無學道的時候,它的力量就能夠圓滿的開顯出來,比喻就像山上的老鷹,在幼鷹還沒有真正完全長滿羽毛翅膀的時候是飛不起來的,當牠長大羽異豐力量大的時候,就可以像牠的母親一樣飛出去,所以這是指我們很快能夠成佛了。即「願令達到四相之究竟」(法性現前相、證悟增長相、明智如量相、法遍不可思議相)。

22.

23. 問:仁波切剛才講的無修道的部份,

24. 答:這是說如果你圓滿了無學道時,成佛就是五道圓滿了就成佛了,第五道圓滿的當下就是成佛了。

25. 問:曾聽過根本上師就是讓自己證悟自心本性的,才算是根本上師而且只有一位,如果我們在學習的現階段,因為常會蒙受多位上師的法教,而且對很多位上師都覺得很相應,是否我們還是必須有所抉擇?在學習上還是必需認定一位為我們的根本上師,對我們的學習是否會比較有幫助,如果有兩個或三個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抉擇?

26. 答:根本上師的意思就是,上師他告訴你口訣跟修持的方法對你真的修心有用,而且真的幫助你證得自心,真的幫助你了解大手印大圓滿,這樣的一位上師他就可以稱之為根本上師。

27. 問:仁波切也講過不能像購物一樣,大家當然都不想這樣,但是自己可能內心還是會想要怎麼樣去抉擇跟隨一個上師?要根據什麼因素來抉擇一個主要跟隨的上師?

28. 答: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需要跟隨很多上師去學習,但是你可能會跟隨很多上師去學習大手印,像在台灣也有很多上師在教授大手印的傳承跟修持口訣,你在跟隨這些上師當中,會有一位你自然會發覺他的口訣真正的對你有幫助,對你的心性有幫助,他也是次第次第的告訴你每一段的證悟是什麼,一步一步來帶領你,自然根本上師會出現的,因此當這個根本上師出現代表你心的證悟已經有一個體會的時候,這時候你再依止其他的上師其實學到的東西是一樣的,也都是不會遠離你心性的東西。

29. 問:如果以空性究竟的實相來說,就四加行而言,近取因是不是上師相應法,聚了緣是不是就是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及獻曼達?

30. 答:是可以這麼說的,上師相應法是近取因的方法,雖然放在不共加行,但事實上它也是正行的法門,所以透過正行的上師相應法的法門,我們是可以直接證悟空性,證悟心性的。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直接透過上師相應法來證得空性,這是因為有根器的不同,對於初學者或是比較鈍根的一般的凡夫眾生,還要有聞思修的次第之後再修持上師相應法的話,會覺得更容易得到上師的加持,而證得上師相應法,但是對於上根器的人來說就不需要透過聞思修的智慧生起,而是直接透過上師相應法得證悟,所以要看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以一概而論。

31. 問:剛才仁波切提到依次第來找到自己的根本上師,但是之前聽過一個顯教的師父說:「一個人還沒有證悟到空性之前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想法」,因為沒有證悟到空性之前自己的一些想法是被煩惱所污染的,這樣的判斷會不會有錯誤?如果依次第來修還沒有見到空性,這時候的判斷會不會有錯誤,這樣子去抉擇到的根本上師是不是就不如法?

32. 答:基本上根本上師這個詞指的是在幫助我們證悟到心性空性當下的這位老師才成為根本上師,在這之前,可能你跟隨上師學了很多禪修口訣,但是他都不可以稱為你的根本上師,只能稱為你的上師,直到你的功德圓滿,然後能認出你的心性、空性時候,那個上師就稱為你的根本上師。現在的情況是大家對根本上師變成濫用的太普遍了,每一個人都會說,他是我的根本上師,但我還有一個根本上師,也有很多個根本上師,如果有一天有人問到他為什麼是你的根本上師,你可能回答不出來,其實他為什麼會成為你的根本上師,代表你心中就是因為透過他的指導跟指引證悟了心性,真正完全證悟你心性本質的實相的時候,他才會成為你的根本上師,同樣的一個情形用在我們灌頂的時候,現在很多人都會問到:我到底有沒有得到灌頂?我是不是違背了什麼灌頂的戒律?會問到很多對於灌頂的問題,其實灌頂跟找尋根本上師是同樣一個事情,正確的真實的灌頂是,上師透過迎請智慧尊,將智慧尊心的智慧,心的實相上師要如實的傳予這弟子,這個弟子在得授灌頂的當下,也證得了他自心的智慧時,便開發了他自已的心性,這個才叫得到灌頂,這個上師才能夠叫金剛上師,這個弟子才可以叫做金剛弟子,所以是這樣情況發生的時候,弟子透過灌頂的時候,將灌頂的智慧在心中開啟的那個當下,認識自心的時候才叫做真實的灌頂。現在很多人都對灌頂到底是什麼意思,或是到底得到灌頂了沒有?如何名真正的跟隨?他是你的根本上師,就代表因為依止他而證悟到自已的心性,如果能夠引導你使你證悟心性的人,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同樣地你有沒有得到灌頂在於你有沒有因這灌頂而證得自心性,透過灌頂而成就了智慧,那就是得到了灌頂,以上這兩種是同樣的意思。透過這個解釋就可以了解所謂金剛上師跟根本上師其實是同一個內涵意義,以上這些不懂的話,可能每年你都會突然多一位根本上師,然後再久一點,搞不好上師跟弟子就吵架了。

33. 為了要利益無量眾生都能夠成就究竟的佛果,因此我們要依靠甚深之道,即上師相應法的修持,而來聽聞遙呼上師祈請文。

34. 之前講到「圓滿本淨密意之大力」,本淨修持中的前行法跟任運當中的前行法,三個導引是一樣的,之前任運部份之前行曾談到三要,本淨的時候是談到四解脫:即本來解脫、自解脫、赤裸解脫、邊際解脫,這是在本淨的正行部份,談到四解脫的內容。大圓滿裡使用的一個詞叫做「本住俱生慧」,它就如在大手印當中稱為「基位光明」的詞是一樣的,基位光明和本住俱生慧都是一樣的含義。這樣一個本住基位的俱生慧的是在哪裡呢?它是透過四種解脫來解釋,也是存在四種解脫中。

35. 1)本來解脫:自生慧它不是透過對治法、不是透過修持將它開啟的,自生慧它不是有染雜、染污的,或是透過對治法將它清淨之後的自生慧,它是本來就具備的,自生慧的功德也是本來具足的,這樣的一個自生慧的功德無論是在輪迴還是在涅槃時,都不會受到影響,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意思也是說對治法本身的功德跟力量,就是自生慧,自生慧已具足了對治法的功德,它們是一個東西,而不是自生慧之外尚有一個對治法。如果我們能夠證得對治法本身的功德跟力量,即是自生慧本身就具足的時候,在證得「了知」這個當下剎那就可以得到解脫,相反的如果以為這是兩個東西,還要另外找一個方法用對治的功德將俱生慧開啟,這是不可能的。

36. 就像密勒日巴大師曾經對岡波巴大師說到:「真正的實相或者說勝義的心它指的就是的這念心,也就是當下現在會生起各種的妄念,有各種粗的妄念、有各種煩惱的心,這個就是實相,它就是勝義。除了這個具煩惱的心之外,如果我們覺得向外還可以找到一個勝義實相的心,那是不可能的。做個比喻,就像有一種人叫做傑,他們額頭上會有一個寶珠,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自己額頭上有寶珠而到處向外找寶珠是一樣的。」這個本來解脫,是指對治法的功德方面。

37. 2)自解脫:是我們所斷的。譬如煩惱的部份,在我們自心當中可以說具備了各種覆障、煩惱,尤其貪瞋癡是主要粗大的煩惱,還有各種細微的煩惱,現在想找一些方法將這些煩惱消除。但是我們並不需要另外找一個對治法將煩惱消除的,我們能夠降伏煩惱的方法是什麼呢?大圓滿的方法是,當任何煩惱的妄念生起時,就直觀它的本質,一般的用詞是「直觀」,但是大圓滿的用詞叫做「直接將它制伏」,或者「壓制這煩惱」。當下就把它立斷,當下就把它制伏,這時是遠離各種生妄念好壞及因妄念而擔心、恐懼,或是希求沒有妄念,種種的希求、恐懼心都沒有了,沒有任何的擔心,無論好壞念頭都當下把它制伏。這比喻就像蛇是可以自縛自解是一樣的,不需要依靠另外一種對治法來消除它,在當下心念好壞生起時,自己本身就是對治法,而能將它制伏。就像是大手印中提到的一個詞:「要直觀妄念的本質,當你能夠直觀到妄念的本質,它自然就解脫了」,意思是一樣的。

38. 3)赤裸解脫:主要談到自生智,尤其勝義諦裡講的自生智只有一個,也就是自覺自明的自生智只有一個,但從世俗諦上來講,由於各種因緣的聚會,會有八識的出現,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再加上第六意識,第七煩惱識及第八阿賴耶識或叫藏識,這八識它從哪裡出生的呢?它都是依自生智而出生的,當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時,自然的這八識就能融入、融攝到自生智,無論當我們的八識顯現在善意也好,或者說它本質本性上就是自生智本質的佇留也好,這向外散逸或向內佇留的這一切都是自生智的一個功德跟力量的顯現,這個就是赤裸解脫。

39. 4)邊際解脫:是指各種的邊際,譬如以時空上來講是為三時(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邊四宇、再加上、中、下),這樣的一個三時、十方也好,都只是一個名稱,假名安立的一個名稱而已,在我們的自生覺也就是自生智當中,這一切都沒有真實存在,都是從它自身當中顯現出來的,都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可以說這自生覺、自生智它是遠離了涅槃遠離了輪迴,它也沒有好壞的分別,它也沒有任何三時十方的分別。以上就是四種解脫,可以說所有本淨的修持都包含在這四種解脫當中。所以我們如是修持本淨的行者,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是要真正瞭解這四種解脫的意思。也不只是解說四種解脫的字義,而是將來真的要依止上師,次第地依這四種方法來修持的。在之前提到任運當中的四燈及現在本淨當中的四解脫,可以說是大圓滿修持當中最主要的修持方法。這裡說「圓滿本淨密意之大力」也就是圓滿了四種解脫。在大圓滿當中有一種灌頂的名稱叫做覺力的灌頂,覺就是明覺的心,力就是大力,這樣一種明覺大力的灌頂,這跟大手印當中談到的基位光明,基光明和道光明兩者母子光明會合的時候,指示的是同樣的,但在大手印中沒有覺力灌頂這個詞,這就像在大手印中,在上師教導弟子的時候,每一個眾生都具備了基位光明,再透過道光明的指引,就是透過四種瑜伽,專一、離戲、一味跟無修,到達無修位的時候,就可以說圓滿證得了自心的那時候,也可以稱為覺力灌頂。跟圓滿大力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大手印當中沒有覺力灌頂這個詞。

40. 今天各位學到很多跟大圓滿有關的詞,將來如有可能跟寧瑪的大師學習時,他們也會用到同樣的詞,但是解釋的方法是不同的,這是大圓滿中不同的解釋的方法。主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字的內涵意義,就會用這個方法,如果我們瞭解知到它的意義跟要點,就算它的名稱再有變化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知解。我們要解釋字義,因為它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譬如像剛剛談到的基住或者是本住的俱生智,或是叫做童子寶瓶身,你可能就不瞭解而去問上師,上師便會告訴你,其實童子寶瓶身的意思就是基位、基住、本住的俱生智,如你本來就對本住俱生智瞭解的話,經他再這麼引介、介紹你就能知道原來兩個詞的意思是一樣的。

41. 「願令達到四相之究竟」大圓滿有這四相的修持,大圓滿總是分類分得太多了,要不就是四個,要不就是三個,最多是三,最多到四,五跟六比較少,所以各位背起來應該比較容易,因為不太多(仁波切笑)。四相是非常重要,比剛剛講的那些數字都還重要,這四相指的就是在大手印裡談到的根,見修行果就是指這四個,但在大圓滿裡用的字都非常的美麗、非常的好聽的,大圓滿裡見的部份叫法性現前,修的時候叫證悟增長,行的時候叫明智如量,果位的時候叫做法遍不可思議相四相講的意思就是這個,每個詞後面再加上「相」字就是「法性現前相、證悟增長相、明智如量相、法遍不可思議相」

42. 1)法性現前相:在講到本淨法門時曾講到四解脫,透過證得四解脫而了知到本淨的實質,證得之後我們就知道一切的好壞、善惡、輪涅、取捨,一切分別其實是我們的心,我們妄念的造作而已,在認知到這點之後,可以說一切的如來身、如來語、如來意、如來的功德事業,一切不可思議的景象都會顯現。也就是當我們能如法的真實的證知到空性實相時,就能遠離一切無為有、有為無的非異跟減損,各種假名安立的妄念都能了知到它的空性本質,這在顯宗中就講遠離各種增益跟減損,證得了之後,可以說就證得了甚深空性,這個就叫做法性現前,也就是我們是能親見到真實的法性、空性,或者是真實的現前證悟到。

43. 2)證悟增長相:當第一個法性現前的修持穩定之後,就能進入到證悟增長。在大圓滿的修持方法當中,幫助我們證悟增長的方法主要的就是聖觀,大圓滿裡指的聖觀不是我們一般談到的聖觀,而是當你能直觀安住在自明的智,安住自明的智本覺當中時,這時你就能開發真實的智慧,這個才叫做聖觀。這就可以稱為聖觀的覺智,能這樣認識之後,日常生活中無論我們行住坐臥做任何事情,事實上這一切世俗的行為活動,都不會干擾妨礙到這最殊勝的聖觀的本智跟本覺,所以說一切的行住坐臥,一切的活動都自然的安住在這個聖觀的本覺當中,這在大圓滿裡也有一個特別的詞叫做覺智的循環、不斷的循環、覺智的循環。也就是聖觀的一種智、一種覺、覺智不斷的循環讓我們的證悟不斷的增長之後,我們這個凡夫身就越來越接近,能成就虹光身,這一切在《密集金剛續》當中它是屬於續典中的父續或母續跟無二續的呢?這《密集金剛續》是屬於父續中的一個法典,在這樣的經典、續典當中就談到了幻身,也談到了虹光身的修持,那洛六法當中也有談到幻身的修持,跟這裡提到的證悟增長後所證得的虹光身,這兩個虹光身跟幻身的出處都是依靠《密集金剛續》而說出來的方法,但是幻身跟虹光身並不是同一個方法,要成就虹光身先要知道幻身的修持,也就是如幻身的修持能修的好,就很容易能成就虹光身,很多時候我們會在經典看到光的明點身,它也如同彩虹般的色彩,所以我們說當證悟越來越增長的時候,也就離虹光身的成就越來越近,幻相就會慢慢的消失,當這一切的幻相越來越消失的時候,中陰的智慧就會生起,以上這一部份都是在講解的四相中的證悟增長相。

44. 3)明智如量相:這是屬於見修行果當中的「行」的部份,此時應該是已經圓滿的證得了虹光身了,在大圓滿有一個用詞叫做「光明點的身成熟的話,或者說成熟了光的明點的一個身的時候,就代表成就虹光身」,當這樣的一個光的明點身成熟的時候,按立它一個名字就叫做「明智如量」,這時可以說三身的各種覺受就生起,這個叫做行。以上所講的法性現前相、證悟增長相、明智如量相也是必須次第地一個依靠一個地來修持,這三個最後的果位、成果就是法遍不可思議相

45. 4)法遍不可思議相:法遍在藏文裡面的意思是法盡了,也就是除滅殆盡了,一切都完盡,一切都消失完畢了,這裡翻「遍」不知道是不是有翻錯?或者是叫法盡,所謂的法盡就是一切都已經完畢清除了,就像密勒日巴大師說示,從勝義諦上來講是沒有任何幻相的,沒有輪涅的幻相,但是為什麼會有這些?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一切的法都已經安置於消失的淨體全部都淨除地方中去了,這意思就是法盡了,一切都已經清淨消失殆盡了。不可思議就是遠離了二執,我執及法執,這也就是大手印當中的無修了,最後一個果位上指的「法遍不可思議相」,就是大圓滿的行者透過了法性現前、證悟增長、明智如量都能次第證悟之後的一個行者,在大圓滿中的形容,比喻就像大明點,也就是一切都在大明點,是一個圓的,包含一切的圓點,平常我們只會看到一些些亮點,都是小的,但這時是一個大的明點,比喻就如一切的萬相一切的顯相,它都自性的消失、自然的融入消失在這個大的明點當中,即自然的融入在法性跟空性當中,這就是法遍不可思議。

46. 這個就跟在大手印當中說到的是一樣的:「一切輪涅都是從明空界中顯現的,除此之外是沒有任何其他東西了」,所以在大圓滿中只不過是換一個詞,它的形容是說:「一切輪涅萬法的顯相都在大明點當中清淨了」,這也是說一切的增益、一切的減損都在這大明點當中自然得到淨除,就是說當你能證得這一個大明點的時候,一切的增益減損它也自然得到消除,這時候對於這大明點是完全沒有任何執著,如果你執著了大明點的話,這是很大的過患,是沒有對治法了,就好像龍樹菩薩說:「如果一個人對於物質的東西很執著的話,你很容易幫助他了解,就是告訴他空性法門,就可以對治他對物質的執著,但是如果一個瑜伽行者對空性太執著的時候,那是很不容易對治,他會產生很大的問題的。」在這所形容的「法遍不可思議相」當中是一點一滴的執著都沒有,這時候所有的覺受都已經究竟圓滿了,這時也叫做證得了法身相,這就是達到四相之究竟的意思。

47. 所以在一些祈請上師或者讚頌上師的偈文當中會這麼說,上師他是具備了高深的法性現前相的見解,同時他也具備了深奧的證悟增長相,而他也具備了明智如量的一切善行為,希望我們發願能夠親見到、親近到這樣一位證得法遍不可思議相的上師。以上這一段就是在祈請無垢光尊者,就是龍欽巴大師。我們要感恩龍欽巴尊者的恩德,因為他的祈願文使我們現在可以對大圓滿修持大概有個大概了解,如果要再說的話還是可以說很多的,可能幾個月都說不完,仁波切是精要的來講述就是這些了,這對各位的修持會有所幫助的,以上在這裡簡單的介紹。

48. 之前講到「願令達到四相之究竟」,在整個遙呼上師祈請文當中談到非常多的傳承,像是大圓滿、大手印的傳承的介紹,或者是薩迦派或者是談到希解始祖帕當嘎桑傑的傳承,對於一些文字來講,內容上最深的,講起來最複雜最廣的就是之前講過的寧瑪派這部份。再來是因為有些弟子談到他不能來聽課是否能聽CD或錄音帶就可以,關於這一點,是可以的,如果從利他的角度來說,有的人聽了若是能幫助他是好的,但是從更深、另一種角度來講,像是當年佛陀為了求法吃了非常多、行了非常大的苦行,之後他三轉法輪開始說這些珍貴的法教,在我們閱讀很多佛陀本身的故事中,就談到他為法在求法的道路上是吃了非常多的苦,之後我們看到或是談到在印度的大論師,像龍樹菩薩這些大修持者他們為了法甚至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

49. 另外再提到西藏的四大教派中,這些上師們的傳記,會感覺到他們為了法而受的苦,我們是無法想像的,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生活條件那麼好,現在我們的傳承就是由當時的這些大的班智達、大成就者將他們全身心的投入,而流傳下來的珍貴法教,仁波切說他覺得自己並沒有具備能夠幫助利益別人的真實的力量,但是由於這些法脈傳承的珍貴,所說出來的法更是為了尊重這個法,各位回去只是給沒來的人聽聽這些CD的話,這對法的珍貴或沒有辦法保存及受加持的,所以我們說真正傳承加持,是要在當面直接的在這裡聽聞佛法,然後回去修持,如只是透過CD或錄音帶來聽聞的話,要得到加持是不容易的。所以仁波切的感覺是,真的要尊重這珍貴的法,還要連想到當時的這些大師們為了求法,他們所流傳下來的這些珍貴的法教,回去聽聽是可以的,但是要得到加持或者得到利益可能並不是太大,從這方面來講,還是不要聽聞的好。以後如果有機會各位也可以跟隨其他的上師如此的聽聞學習也是很好的。

50. 「無等至尊父子鑒知我(阿底峽師徒)!祈自兜率天眾中垂顧。具足空性慈悲之體性,願令自心生起菩提心。」

51. 至尊父子指的就是阿底峽尊者,當中最主要的是仲敦巴尊者,還有一些噶當派的傳承祖師們,最主要的噶當派的父子眾要談到的有三位: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加威確內、莫若威歇儾。

52. 「祈自兜率天眾中垂顧」的兜率天眾指在噶當派密乘的修持聖眾就好像我們噶舉傳承的皈依境一樣,噶當派的皈依境就叫兜率天眾,從此中垂顧大家。

53. 「具足空性慈悲之體性,願令自心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利益跟形容是什麼?就是要具足空性跟慈悲,「具足空性慈悲之體性」是指它的本質是空性的,它的自性是慈悲的,這裡告訴我們,透過空性的證悟可以幫助我們慈悲的行為及各種利他的行為,而透過各種慈悲利他的行為也能夠幫助我們在空性上具有更深的證悟,所以空性跟慈悲兩者是雙運的,就如同一隻鳥的翅膀,一定要兩個翅膀都能具足,這樣才能真正的成就佛道,發起這樣殊勝的菩提心,期望在我們自己和眾生的心上都能生起。

54. 「勝成就三祖師鑒知我(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祈自大樂金剛界垂顧。成就殊勝空樂大手印,願令覺悟心中妙法身。」
這裡三祖師可以說指的就是噶舉派裡面最殊勝的三位:馬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岡波巴大師。

55. 這裡談到「大樂金剛界」首先要知道,這裡談到大樂金剛界的「境」是指空性,「有境」(即內心之義)意指大樂。在《時輪金剛續》當中也談到一個雙運叫做诶、汪,就是(梵文字)诶跟汪雙運的法門,诶指的是大空,汪指的是大樂,所以就要透過「境」跟「有境」了解來形容,诶是指大空也代表外境的「境」,汪是指大樂代表「有境」,表示我們的心,透過這兩者的雙運就代表證得了勝妙的空性,所以就稱為大樂必空。現在只是詞面上的解釋,不是真正實修的解說。續典中分父續、母續、跟不二續,而《時輪金剛續》是同時屬於父續跟母續,是無二的。

56. 「成就殊勝空樂大手印」這指的是成就了殊勝空樂雙運的大手印之後,「願令覺悟心中妙法身」心中指的是我們的自心它本身就是法身。

57. 「世自在噶瑪巴鑒知我!祈自調御眾生界垂顧。了知一切法非真如幻,願令外境心識顯三身。」「世自在噶瑪巴鑒知我」噶瑪巴是三世諸佛事業的總集及觀世音菩薩另一稱謂是世自在菩薩的化身,所以在這裡稱世自在噶瑪巴

58. 「祈自調御眾生界垂顧」調御眾生界是觀世音菩薩的淨土就是布達拉,請您從布達拉界來垂顧我們,得到了您的垂顧後能加持我們了知一切法非真如幻一切萬法都是沒有實質沒有真實存在的,如夢如幻一般。如幻的意思是它只單純的顯相而已,本質上它是沒有真實存在的,這就告訴我們不論是輪迴或者是涅槃,一切的萬法都是如幻一般的。

59. 「願令外境心識顯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三身都是同時在我們心中顯現,這裡談到外境跟心識,外境一切顯現都是三身的一個遊戲變化,心識的顯現也都是三身的一個遊戲變化,所以說無論外境也好、心識也好都不離三身,這兩者也是一味一如的。

60. 「噶舉四大八小鑒知我!祈從自相清淨土垂顧。淨除四位之迷妄幻惑(沉醉、夢幻、覺醒、等至四位),願令達到證悟之彼岸。」

61. 噶舉派主要分為四大八小的傳承,四大是:(1)巴龍噶舉:由巴龍達瑪旺秋所創立的,台灣也有巴龍噶舉。(2)帕竹噶舉:就是今天曾提到的故事,列謝帕莫竹巴跟隨岡波巴大師的一些對話,有關糌粑證悟的修持故事,這一位列謝帕莫竹巴,他的名字也叫做多傑雅波,由他傳承下來的。(3)噶瑪噶舉:從第一世大寶法王一直傳承下來到現在的傳承,它也被稱為岡倉噶舉。(4)蔡巴噶舉:是由祥珍珠噶這位大師所傳承下來的。他的名字叫做祥,所以叫做喇嘛祥,這位大師的傳記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他一生當中都在打仗,但是只要在戰爭中被他殺到的人,全部都能往生淨土,所以他的傳記讀起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常常會有弟子來找他:「請問這位喇嘛祥還在嗎?」喇嘛祥弟子回說:「不在,他打仗去了。」他到現在還在打仗,我們聽起來會覺得很奇怪,如果我們去細讀他的傳記時,會發現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真的是一位不可思議的大成就者。

62. 後面的八小都是由帕竹噶舉傳下來的:(1)直貢噶舉:各位應該曾聽過,在台灣有非常多的中心。(2)達龍噶舉:達就是老虎,龍就是地方,可能這個地方有很多老虎。(3)竹巴噶舉:這在台灣也很多中心。(4)雅桑噶舉。(5)措舖噶舉:措是生氣的措,舖就是吹。(6)舒穗噶舉:舒就是柏樹,舒穗就是很多柏樹的地方。(7)耶巴噶舉。(8)麻倉噶舉。這八小當中很多傳承現在都式微了,這一切的根本都是傳自於岡波巴大師。越上是對四大八小所有的傳承祖師的祈請。

63. 「祈從自相清淨土垂顧」淨土是沒有真實存在的,但是從佛菩薩慈悲的自相,他們清淨的慈悲願中自然顯現出淨土,所以這叫自相清淨,祈望他們都能從這自相清淨的淨土中垂顧我們。

64. 「淨除四位之迷妄幻惑,願令達到證悟之彼岸」四位就是指四個時段,分為:(1沉睡的時候:這裡的睡不是普通的睡,而是睡的很沉很深的熟睡,是熟睡地睡到地震都不知道,才叫做熟睡。(2夢幻的時候:做夢的時候。(3覺醒的時候:即醒來的時候。(4等至的時候:以下的解釋明天再講解。

首先要發起菩提心,為了利益無量的眾生都能夠證得遍知的佛果,因此我們來聽聞學習甚深的修持法門,也就是上師相應法,所以要發起菩提心。

今天會將講解四位的部分:

1沉睡:人在不清淨的時候,都具備不清淨的脈、不清淨的氣、不清淨的明點,但是我們所具有的脈、氣、明點,它的本質從清淨上來講,脈就是佛的身,氣就是佛的語,明點就是佛的意,但是我們恒常沒認知到這一點,由於不知道脈、氣、明點三者的本質是什麼,因此就產生各種的迷惑,產生各種二元對立的執著,有能所二執後就產生各種六識的運作,六識的運作當它昏沉融入收攝的時候,這個收攝的狀況就叫做沉睡。

2夢幻:當六識收攝融入到第八阿賴耶識之後,這個六識又會生起各種作用,包括六識本身之外還有它周圍的各種心所產生的各種作用,就稱為作夢,就是第二階段的各種夢境。作夢的情況,就是六識融入到第八阿賴耶識之後,會生起各種的夢境,作夢跟我們白天所有的顯相是不同的,這是為什麼呢?當六識融入到第八阿賴耶識當時,會有一種習氣,(習氣,就是色受想行識的「行」的部分,行代表是一種利用、一種力量的顯現、力量的顯用、啟用,就代表說這個時候我們的第六識還有它周圍的意識會有各種的習氣的一種行的作用,一種力量顯現的作用。)因此產生了各種的夢境。

3覺醒:六識醒覺過來之後,開始要認識外境了,這就叫做覺醒。

4等至:在醒覺之後的六識開始認識到外境,每次認識到外境後就會增長一個習氣、一種習慣,這種習氣會不斷的增長,就像將錢存入銀行還會有利息不斷的增長是一樣的,習氣不斷的增長這就是等至位,或者說等至位指的就是體驗、我們正在感受習氣的時。

在淨除了四位之迷妄幻惑之後,就能夠達到證悟之彼岸(願令達到證悟之彼岸),在藏文裡證悟之前還加一個「覺受證悟之彼岸」。覺受是指在證悟之前會生起很多的覺受,當這些覺受都圓滿之後、究竟之後,就能夠達到證悟。所以說是願令達到覺受跟證悟圓滿之彼岸。平時我們都會將覺受跟證悟合著一起說,叫做冷竇或者叫做覺證,但事實上覺受只是如雲一般,是會散失的,真正證悟才是究竟的,所以對一個禪行者來講,如果他將覺受當成是證悟時便是一種錯誤。密勒日巴大師就曾經對於覺受跟證悟兩者做了一種比喻:「覺受就如同是天上的雲一般,當這些雲散失的時候,真正的天就會顯露出來,就是當覺受全部清淨圓滿之後,證悟就會開啟,而這個如天一般的證悟是不會變的。」

「尊者薩迦五祖鑒知我!祈自輪涅無別界垂顧。圓融清淨見修行三者,願令步上殊勝秘密道。」

以上講述的是薩迦派,在薩迦派裡最重要的就是薩迦五祖,就好像在噶舉派裡面最重要的是馬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跟岡波巴大師一樣,薩迦五祖主要是五位祖師,首先三位叫做白衣三袓,再來是紅衣二袓。所謂白衣三袓是指在家居士,紅衣二袓是指出家眾,是比丘,所穿的是深紅色的紅衣。白衣三袓是指薩歇估噶尼波、滾千梭南顛木、傑尊展巴陽千。在薩迦派裡有個遠離四種貪欲的修持口訣,就是經由文殊菩薩親自傳給展巴陽千大師而流傳下來的一個法門,這四種貪執是指:(1)如果執著此生就不是修行者。(2)如果執著輪迴就無法生起出離。(3)如果貪執自利就不是菩提心。(4)只要執著時就不是正見。這就是文殊菩薩親自傳給展巴陽千大師「遠離四種貪欲的一個口訣」。紅衣二袓是指薩迦班智達袞噶仰千及薩迦班智達的侄子卓根確迦帕帕。這位卓根確迦帕帕就是蒙古皇帝的上師,他真實的名字叫做強森估珠蔣千。以上是薩迦五祖的介紹。

「祈自輪涅無別界垂顧」輪涅無別,在薩迦派裡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談到根的輪涅無別、道的輪涅無別、及果的輪涅無別。在經典中對這部分的解釋是非常多、不可思議的,由於時間的關係以後再講。以上是祈請薩迦的祖師們,從輪涅無別界中垂顧我們,各位主要須了解「輪涅無別」是在薩迦派最主要的一個見解,而從根道果三方面是必須透過實修才會真正有幫助的,只是靠介紹是沒有太大的幫助。

「圓融清淨見修行三者」要具備清淨見、清淨修、清淨行三者。
「願令步上殊勝秘密道」願能夠步上最殊勝、最精要的果乘、秘密乘的修持。

「無等香巴噶舉鑒知我!祈自清淨之佛土垂顧。如理修習方便解脫法,願令獲致無學之雙運。」

以下介紹香巴噶舉。香巴噶舉最早是從土珀大成就者土波那鳩傳下來的,這位大師曾經到過印度三次,依止了印度大約150位的上師,學到了各種共、不共殊勝的口訣之後回到了西藏,在西藏中部一個叫做「香」的地方建立了寺院,開始說法帶領徒眾,後人以這個地方來命名就叫香巴噶舉。它最主要的是「五種金法」,此法當中也包括了根本支分等等的修持,這所有的修持總結來說就是方便及解脫兩種法。此處只簡單的解釋,它在修持方面包含的要點是非常豐富非常多的。

「祈自清淨之佛土垂顧」從清淨的佛土當中垂顧我們。

「如理修習方便解脫法」方便法就是尼古六法,解脫法就是大手印,從香巴噶舉土波那鳩大師傳承下來的解脫法,大手印的部分跟現在一般修的大手印,在解說上有一些不同,如理修習就是認真好好學習。「願令獲致無學之雙運」獲致無學之雙運就是不捨棄此身,今生就可得到成就。

「大成就者勝原鑒知我(湯通嘉波,觀音法大成就者,鐵索吊橋傳承祖師)!祈自無為大悲界垂顧。成就證悟虛幻之禁行(瑜伽士的修行法),願令和合心氣得自在。」

這位唐東嘉波也就是勝原尊者,是屬香巴噶舉傳承,他與宗喀巴大師洛桑札巴是同時代的人,一般口頭上都稱他叫唐東嘉波他真實的名字叫做突千曾增加波,當時他在西藏也製造發明了很多藥,也造了很多的橋,他是非常具大恩德的一位上師。

「祈自無為大悲界垂顧」祈求他以這種沒有分別,沒有遠近的大悲心來眷顧眾生。

「成就證悟虛幻之禁行」證悟虛幻就是了知一切事情,一切萬法都是沒有真實存在的,禁行就是修持的意思。

「願令和合心氣得自在」現在會有這麼多身體上的疾病,或者是心理上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氣沒有得自在。要讓心氣合一的方法就是透過那洛六法的修持也就是氣脈的修持,「氣」是指我們的身體,「心」就是我們的心,這裡比喻「氣」就像一匹馬,我們的「心」比喻為一個人,一個人騎在一匹馬上就可以駕馭這匹馬,同樣的要懂得心如何去駕馭我們的氣。無論說是透過大手印,或是大圓滿的修持都是要讓心能生起證悟,所以要懂得如何駕馭、如何控制我們的身體,有句話說:「我們的身體需要透過各種的因緣法將它調適,讓它調整好,譬如說透過那洛六法的修持,將身體安住調理好之後,心的證悟就能夠開啟。」在很多禪修的教本裡特別談到:「首先身體要坐直、要挺,當身體直了之後,我們的風息氣息才能夠順,氣息順了之後能幫助我們的心平靜,才能利益心的安住。」這也是很多傳承祖師大德都談到:「身直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直、心就會順」所以身心的關聯是非常密切的。

在密乘法教裡特別談到,外在一切三界的種種顯相及我們內在的氣脈、還有心這三者是很有關聯的,外在世間的一切及內在的氣脈、還有秘密的心,這外內密三者是無分別的,是一如的。在時輪續裡面也談到:「我們的身體叫做金剛身,其中是一些壇城的顯現。」所以當一位行者心氣合一得自在的時候,他便能自然的顯現各種神通,譬如可以飛在天上,或者在水中像魚一樣的游,並不是說只透過持誦一些特殊的咒語你才飛的起來,能獲得神通是透過正法的道上修持來的,成就時,即使你不想要得到神通,也會自然的顯現。

只要是在修持佛道上所做的修持,自然會產生很多的神通,有時刻意想要得到反而得不到。如果在最開始進入佛門的動機及心念是正確的,自然而然最後就會成就的,就比喻像河流一樣,它正確地流向大海的時候,你甚至不用刻意去努力精進,自然的它會歸向到大海當中。密勒日巴大師曾經說:他沒有想到要成佛,但是依靠上師的加持他自然而然的就得到成就了。

唯一勝妙佛父鑒知我(帕當巴桑傑—印度大成就者,西藏施身法祖師)!祈自成勝事業界垂顧。傳承加持得入於心中,願令生起無方之緣起(無所偏私)。」

帕當巴桑傑就是勝妙佛父是一位非常殊勝的大師,當我們在讀他的傳記時會發覺,有時候他的傳記讀起來是非常可愛非常好笑,有的時候讀了又很感動想哭,有時候又覺得實在不可思議,而他傳承下來的法門叫做希解法或者是叫做息苦法門。

「祈自成勝事業界垂顧」成勝事業界這個淨土是在北方的一個淨土,這一句仁波切並不是很清楚,是不是說帕當巴桑傑就是住在這個北方的成勝事業界淨土,這也是有可能的,雖然上師或佛菩薩們很慈悲,只要祈請他們就會隨處出現我們在的地方,不過他還是有他住的地方,譬如就像觀世音菩薩是住在布達拉淨土,而且他跟阿彌陀佛就住在極樂世界,這就是說帕當巴桑傑應該也要有一個住的地方是叫成勝事業界

「傳承加持得入於心中」由帕當巴桑傑傳承下來的希解法門的加持,希望能夠融入到我們的心中。

「願令生起無方之緣起」當能夠對緣起證得了自在的時候,就像之前提到,如果身能夠得到自在時,心的證悟就能夠生起,出離心的證悟就能夠生起,這一段也能如此解釋,所謂的無方之緣起指的是無論是輪迴涅槃中一切的萬法,都是沒有真實存在的,因為它都沒有真實存在,所以說它也都是要依靠緣起才能夠顯現,因為我們並不了解這個道理,沒有辦法證得它是緣起、它是沒有真實存在的,所以要透過祈請上師的加持,加持我們知道萬法的實相是什麼。所謂的希解法也叫做息苦法,就是平息我們的煩惱,因上來講是煩惱跟業,果上來講是各種苦痛。希解法是一個特殊不共的法門,一般來講要出離輪迴要先消除輪迴的因,之後才能消除輪迴的果,但是希解法是直接從果上、苦上來下手,消除了痛苦之後,自然將因消除。

唯一語燈佛母鑒知我(瑪姬拉尊瑪--帕當巴桑傑大弟子及佛母,施身法大成就祖師)!祈自智慧彼岸界垂顧。徹底斷除我執之驕魔,願令親見無我離戲諦。」

唯一語燈佛母」是瑪姬拉尊媽祖師就是施身法的祖師,祈求她從智慧彼岸界垂顧我們。有句話說:「從印度傳承到西藏來的法是非常多的,但是從西藏傳回印度的佛法只有一個,就是瑪姬拉祖師所傳下來的這個法門。」這個修持的法門平時稱為「覺」也就是施身法,「覺」的意思就是切斷、斬斷的意思,切斷、斬斷什麼呢?就是從根本斬斷根除我們的我執。對於初學者來講,剛開始是沒有辦法直接斷除我執,因此要透過方法來練習,來看到、要找到我們的我執,通常要到一些比較恐怖可怕地方去練習這個方法,譬如說墳場,或者是鬼神特別多、地神特別多的地方,在那裡我們會生起恐懼的心,當下看著恐懼的心,或者有各種鬼神也去看,以此來看著已心。一般我們身體的病痛也好,或者心中各種煩惱也好,都是從我執而生,平時都會以為是被神怪附體,被神怪傷害、影響,但事實上這不是真實的,只因為根本俱有我執的時候,自然外在的魔障就會來侵擾我們。密勒日巴大師傳曾經記載個故事,當時有一個很恐怖的鬼來侵擾他,這時候密勒日巴大師馬上作各種的祈請、向上師祈請、還作各種的煙供、火供,希望能把這個鬼馬上趕走,趕了半天後來這個鬼就跟他說了:「其實你知道嗎?你心中有一個更大的鬼,比我還大的,在你的心中,這個鬼是什麼呢?就是我執,是一種很細微的還有一種希求跟恐懼的懷疑在,這就是你心中最大的一個鬼,當你除掉你心中最大我執的鬼時,我才走。」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中有很多。

平時藏人常常有個傳統想法,當人生心病的時候,我們就會請喇嘛幫忙修施身法,就是「覺」這個施身法門,透過這個方法,上師他修持的好,便真正能具備無我的智慧,而才能將無我的智慧開展出來,讓所有的鬼神,周圍的一切眾生都能開啟這樣一種心的智慧,最好是令非人常常想:啊!那我就沒有機會再作侵擾了。因為這些人都沒有我執,我執都消除了,自然鬼神也不會再侵擾他們了,他們透過這樣的一種修持,非人等也願意來守護這裡或者守護修持施身法的人,這施身法並不是透過方法要將鬼神趕走去除,而是讓他們證得無我的智慧。如不是以此心念,就算我們的鼓搖的再大聲,鬼神應該不會怕的。就像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提到一個故事,有一個喇嘛要修施身法,但是他並沒有真正證得無我的智慧,還是俱有我執,他到了一個很恐怖的地方去,他想到:我來到這裡要消除掉所有的鬼神,之後他就用力地搖他的鼓,用力地吹他的大腿鼓,非常認真地在修持,後來突然一下子下雨了,雨水打在他後面的葉子上,他一聽嚇了一跳以為有鬼出現了,最後的景象就看到,只剩下那個鼓跟大腿鼓在那裡,他已經逃走了,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就蠻丟臉了,住在那邊的鬼神可能都要笑翻了。如果我們的修持不知道是為了要向內斷除自己的我執,再用力搖鼓跟吹大腿鼓也是沒用的。

「徹底斷除我執之驕魔」對於證得了智慧究竟才能斷除我執,這是在施身法的法本當中就提到:「對於一個修持施身法的行者來說,真正的魔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中的妄念跟煩惱。」也就是當善的念頭生起時,不因此而感到傲慢,壞的念頭生起時也不用感到頹廢傷心,而是當任何善、惡念頭生起時直觀它的本質。「覺」的修持法門是傳承自佛陀二轉法輪當中,所開示的智慧波羅密所有的修持跟精要,都包含在施身法當中,剛剛念這個咒語的修持,在施身法當中就有。因此當我執斷除之後,「願令親見無我離戲諦」

「遍智多波桑傑鑒知我(他空見大師,覺囊派創始者)!祈自完全淨妙界垂顧。得引一切氣止息中脈,願令證得無死金剛身。」

多波桑傑原名叫做謝饒仰昇,他是佛陀曾經授記過的大師,也是他空見的大師,就是首創了使用「他空見」這個詞的人。

「完全淨妙」在時輪續當中曾用到的一個詞,它就是顯空不二的意思,這個詞在時輪金剛當中經常用到,指從時輪的淨土裡垂顧我們。

「得引一切氣止息中脈」一切氣指的是我們的業氣,氣分為很多種,這裡是指業氣,是引導、指引、得引一切業氣讓它止息在的中脈當中。

「願令證得無死金剛身」波切(藏文譯音)指的是遠離了能引跟所引而證得了無死金剛身。這一部份現在不能多做解釋,總而言之,能將業風轉為智慧風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得到證悟。

「尊者救度怙主鑒知我(達拉那他,覺囊派重要祖師,時輪密續的重要作者之一)!祈自三種使者界垂顧(無上瑜伽之秘密手印)。無礙步上金剛秘密道,願令成就空行之虹身。」

達拉那他也叫做卓為活公,蔣貢仁波切最主要的化身也是他的化身,再往前依循,蔣貢仁波切的化身也是阿難尊者,同時他也是貝諾扎那的化身,之後再到達賴喇嘛,都是同一個化身。

「祈自三種使者界垂顧」三種使者是指:透過持咒而能生起的使者、透過淨土而生起的使者、俱生的使者。(1)透過持咒而生起的使者:持咒而生起的意思是依生起次第的圓滿,在密乘當中談到生圓二次第的部分講的比較細比較多,一般分為凡夫瑜珈行的生圓二次第及非凡夫瑜珈行的生圓二次第,這裡指的是凡夫瑜珈行的生圓二次第,在第一個名為修持生起次第圓滿的瑜伽女,就稱為透過持咒而生起的使者。(2)透過淨土而生起的使者:即修持圓滿次第修持究竟之後的瑜伽女行者。(3)俱生的使者: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這個瑜伽女、修持的女眾行者,透過一個光明的修持法門而得到證悟的話,就叫做俱生的使者;第二種說法是這瑜伽女是透過了修持三種清淨,(三種清淨的修持法門是從《密集金剛續》傳授出來的)。也就是身的清淨、語的清淨、意的清淨,如果他修持三種清淨而圓滿證悟的話,他也可以叫做俱生使者。各位知道它的名稱就可以了。

「無礙步上金剛秘密道」一般來講金剛秘密道就是金剛乘的修持法門,它可以有更深的解釋,但是這裡指的就是無礙地步上金剛乘的修持道路。某些部分是不能深談的,並不是仁波切不想說,而是因為要具備很多的因緣,譬如說者本身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弟子本身也要具備一些因緣,仁波切講自己不具有無漏神通,就連有漏通他都不具備,無法知道弟子的情況,各位弟子也具有不同的根器及情況,很多法門沒有辦法隨意來宣說,所以最好就是依照經教裡記載的哪些是能夠對大眾講的,哪些是不能夠隨便宣說的,照著這樣來行持是最穩當的,隨便的開示是不好的,法的珍貴也會散失掉。西藏傳統上,密勒日巴大師的道歌都會有口傳的,它裡面還有一些更深的口訣、一些針對特殊行者的口訣,不用說教授了,甚至連口傳都不會給。

透過了能夠無礙步上秘密金剛乘之道路之後,「願令成就空行之虹身」當下今生的血肉之身就能夠轉變成為虹光身。這裡虹光身的部分之前也提到過了,也就是將我們身體的氣脈懂得如何駕馭調理我們的氣脈的時候就能夠將身體轉變成為虹光身。

妙音悲智大力鑒知我(蔣揚欽哲旺波,利美運動領袖)!祈自二智智慧境垂顧(如所有智、盡所有智)。覺醒無知心識之暗鈍,願令開展無上智慧相。」

這是向蔣揚欽哲旺波來祈請。當時最出名的有三位大師:蔣揚欽哲旺波、蔣貢羅卓泰耶、秋吉林巴,他們三位都是蓮花生大師以前曾經授記過的。

「祈自二智智慧境垂顧」二智是指了知世俗諦的智慧及了知勝義諦的智慧。能夠了知世俗諦的智慧是盡所有智,了知勝義諦的智慧是如所有智。透過從二智智慧境對我們的垂顧,獲得加持,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覺醒無知心識之暗鈍」並且「願令開展無上智慧相」,就是能正確的認識到萬法的實相。

淨光化身金剛鑒知我(即持明噶當多傑)!祈自五色虹光界垂顧。淨除心氣明點之障垢,願令圓滿童子寶瓶身。」

淨光化身金剛是指大圓滿的一位上師寧金噶當多傑。

「五色虹光」就是五種智慧,從五種智慧界中垂顧。

「淨除心氣明點之障垢」我們現在具有的是不清淨的心氣明點,消除障垢之後就轉變成清淨的身口意,如果能清淨我們的心氣明點之後,它就能夠轉變成清淨的佛的身語意。

「願令圓滿童子寶瓶身」童子寶瓶身是大圓滿裡的一個用詞,就像壇城上的寶瓶一樣,如果寶瓶裡有個佛像我們是看不到的,我們要把寶瓶敲碎才能看到裡面的佛像,以上是一個比喻,同樣地寶瓶比喻的是我們被各種的煩惱覆障纏繞住了,我們要消除煩惱的覆障,就是把寶瓶敲碎之後,佛身才能顯現出來,我們的自心才能顯現出來,自心的俱生智才能夠顯現出來,這與大手印裡談到的基位光明是一樣的,在顯宗裡就是如來藏,用詞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

蓮華經密續洲鑒知我(即蔣蔣貢羅泰耶)!祈自樂空不動境垂顧。佛與佛子之一切密意,願令弟子堪能悉領受。」

蓮華經密續洲是蔣貢羅卓泰耶的另外一個名字。

「祈自樂空不動境垂顧,樂空不動」大家應該很容易瞭解,由於各位都已經聽過很多遍明空不二、樂空不二、顯空不二了,就如持摩尼咒一樣,所以應該一聽就了解它。而且這種詞真的很多,如覺空不二、顯空不二等等。續部分為行部、密部、瑜珈部、無上瑜珈部,這四部密續所有的修持都需要透過灌頂,灌頂裡又分為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文句灌頂,「樂空不動」的證悟是指在四種灌頂裡的第三個,就是做智慧灌頂時,依智慧灌頂而證得的心性,這樣的證悟就可以稱為證得了樂空不動的證悟,此時候才可以稱為樂空不動,其他的境界都不能以此名之。證得了樂空不動的證悟之後,「佛與佛子之一切密意,願令弟子堪能悉領受」

語自在功德海鑒知我(即蔣貢功珠羅卓泰耶)!祈自空智雙運界垂顧(法界體性智—了達空性智)。摧破一切法相之執實,願令顯境皆堪能入道。」

語自在功德海也是蔣貢羅卓泰耶的一個名號,蔣貢羅卓泰耶擁有外、內、密號等等,這個語自在功德海是他「別解脫傳承」的名號。

「祈自空智雙運界垂顧」映」是指法界,「耶」是指明的部分,也叫做界明雙運或空智雙運,這證悟就叫空智雙運或者是叫明空不二的證悟,這個詞是運用在四灌頂中的第二個秘密灌頂,證得空智雙運之後,可以「摧破一切法相之執實」藏文裡面還提到根本、完全摧破一切法相之執實,當摧破這種一切執著為實的執著之後,「願令顯境皆堪能入道」一切顯相無論是好的、壞的,或者好吃的、不好吃的一切善惡、一切顯相都能夠轉為道用。「堪能入道」對每個佛弟子都非常的重要,所以希望都能證悟到這一點。

我們發起菩提心是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因此來聽聞甚深的法要。

「佛子無邊智慧鑒知我(即蔣貢功珠羅卓他耶)!祈自慈悲之自性垂顧。了知眾生皆具恩父母,願令堪能發心修利他。」無邊智慧是蔣貢羅卓泰耶仁波切受菩薩戒的名字。「祈自慈悲之自性垂顧。了知眾生皆具恩父母,願令堪能發心修利他。」這不只是口上的說詞而已,而是要能真的去行持利他。

蓮華遊戲自在鑒知我(即蔣貢功珠羅卓泰耶)!祈自大樂淨光界垂顧。度脫五毒轉化為五智,願令摧毀取捨二執著。」

蓮華遊戲自在是蔣貢羅卓泰耶仁波切密乘戒受戒的名字。

「祈自大樂淨光界垂顧」大樂是金剛乘裡的用詞,淨光是顯宗裡用的名詞,就是從大樂淨光界垂顧。

「度脫五毒轉化為五智」當我們在不淨的時候是具有五毒的(貪瞋痴慢嫉),如能證悟到,將五毒能轉變為清淨時,它的自性就是五種智慧,所以它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在清淨或不清淨時分為五毒跟五智,愚痴自解就是法界體性智,瞋心自解就成為大圓鏡智,慾望自解就是妙觀察智,傲慢自解就成為平等性智,嫉妒自解就成為成所作智,自解就是自然地自己解脫的意思,但不會用斷除,不會說斷除愚痴成為法界體性智,所以這裡用「度脫五毒」也就是解脫五毒或是自解五毒轉化成為五智。

「願令摧毀取捨二執著」捨就是捨掉,捨掉我們的煩惱、斷除我們的煩惱,取就是得到,得到智慧,我們也要捨棄這斷除煩惱得到智慧的執著。

二教永固卍洲鑒知我(亦即蔣貢功珠羅卓泰耶)!祈自輪涅平等界垂顧。心續生起真實之虔敬,願令證悟解脫俱時增。」

二教永固卍洲是指蔣貢功珠羅卓泰耶,這在蓮師的伏藏中曾提到的名字。

「祈自輪涅平等界垂顧」我們會分別輪迴跟涅槃是兩個東西,但是從勝義諦、究竟諦上來講輪涅是平等的,所以說為「輪涅平等界垂顧」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證得輪涅是平等,就也沒有辦法真正證悟解脫,所以真正輪迴的本質就是涅槃,涅槃的本質也是輪迴,這兩者是平等的,由於我們有二元對立的執著,二種存在所以沒有辦法證知到這一點。「心續生起真實之虔敬,願令證悟解脫俱時增」證悟跟解脫這兩者是同時生起的,也就是證悟萬法實相的同時,就解脫了,不會有另外時候再解脫的。

「具恩根本上師鑒知我!祈自頭頂大樂輪垂顧。親晤自明法身真面目,願令一生即能圓成佛。」

「具恩根本上師,祈自頭頂大樂輪垂顧」在金剛乘談到五輪,頭頂是大樂輪,喉部是受用輪,心間是法輪,臍間是變化輪,秘密處是持樂輪或者叫護樂輪,這是我們身體的五個脈輪,在輪脈的修持方法當中,透過四喜跟四空的證悟後,最後到達頭頂大樂輪時,就成就了,所以平時我們都祈請並觀想上師跟我們不分離,就是指在頭頂大樂輪的地方跟我們不分離,而且我們都還祈請在自己還沒有證悟之前,希望上師永遠都佇留在我們頭頂的大樂輪。

「親晤自明法身真面目」說是自明或自證慧也好、自明智慧或者可以稱為法身,指的都是這個我們本來就具備、具有的真面目,但是如果我們不依靠上師的教授,不依靠上師的口訣帶領,是沒有辦法知道我們本具的本質,這個本具的本質也無法真的開顯出來,所以在透過上師的帶領和教授學習之後,就能親悟自明法身的真面目。

「願令一生即能圓成佛」在證得了我們自明的法身真面目時,不需要捨棄此生的色身,我們就可以即身成佛。

以上是第一部份。是透過這樣的祈請,祈請認識到上師們三門身口意的功德是什麼。第二部份是悲切呼求,將我們心裡所有的感受,所有的苦樂,一切的心念,自己的問題、自己的一切都向上師來說出來。前一部份重要的已經講過了,後面悲切呼求第二段開始,重要部分會做一些解釋,但其他因為都很白話,中文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仁波切就不多做解釋了。

悲切呼求

「嗟呼!同我一般惡業有情眾,無始以來長轉輪迴中。尚需歷盡無邊之痛苦,剎那厭離亦未曾生起。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生起甚深之出離。」這一段裡面是告訴我們,生起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總結來說,自己跟一般所有的惡業有情眾都還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受各種之苦痛,將來還是要不斷地流轉跟受苦,原因是我們沒有生起出離心,所以在這裡要祈請上師加持我們生起出離心。

「已得暇滿人生竟虛度,此生無義所作常散逸,懶於承擔大利解脫行,無異從財寶洲空手回。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成就具義之人生。」第二段是祈請上師加持我們今生過有意義的生活,成就具義的人生。這一段簡要的意思是,我們已經得到了這樣暇滿的人生,但是總在做著一些貪瞋痴沒有意義的事情,並且對於解脫行也不想去行踐,就像去財寶的大洲但是卻空手而回,所以祈請上師加持我們此生能過得有意義。

「人生在世無人能不死,如今一一陸續赴黃泉;我亦不免迅速將逝去,腐心卻做長久住世計。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無暇故而減營計。(人生短促,無暇虛擲,故應減少世俗的計劃,好好修習佛法)」第三段是要思維無常。這一段在告訴我們,人生在世,每一個人出生之後都必定會死亡的,而且就像周圍可以看到、接觸到的譬如親友也好,很多人都已經過世,而且是一個一個接一個都陸續赴黃泉,想到自己,也是很快就會死去的,總是會遇到的,但是我們卻沒有真正開始來面對死亡,「腐心卻做長久住世計」腐心就是非常頑固,而且完全無明愚痴的心,不了知無常,還在做一些長久計劃的事情,因此祈請上師加持我們能夠觀死無常。

「心所愛悅親友紛離去,慳吝所集財物任人享。珍愛之身隨後亦捨棄,中陰神識無知轉輪迴。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了悟一切皆枉然。」第四部份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沒有真實的,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心所愛悅親友」最主要就是指我們的父母、一切親朋好友都會紛紛死亡離去,還有我們慳吝所集的財物在死亡那一刻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再享用它,任憑別人去享受,珍愛之身隨後亦捨棄,就連我們最珍愛喜愛的身體,最後也要捨棄,剩下來的就是神識在中陰時,無知地不斷輪轉,因此祈請上師鑒知我們,加持今生令生起一切都沒有實質存在的了悟。這一句是告訴我們不要太執著世間的一切事情,譬如說名聲、財富等等。在竹巴噶舉有一位大師的道歌裡面也提到,他做了個比喻:「我們對於各種世間的事情要具有一種心,就是有也好,沒有也好,要以平等心來對待,這種心的感覺就好像有一隻鹿跑到曠野當中去了,就是這隻鹿跑到曠野當中,我們不用擔心牠會不會吃掉我們的稻米,因為那是在曠野,但如果說這隻鹿到田地去,牠可能就會去吃那些草及穀子,就好像鹿到了曠野,對於我們有也好,沒有也好,那隻鹿在那裡也好,不在那裡也好,是沒有關係的,這是第一個要具有的想法。再來,對於各種的財物有也好,沒有也好,要以平等心來對待它,第二步之後才能進一步說,我不需要這些財富,這樣的財富跟世間的事情是沒有不同的。」以上是心與之對待的一種次第。

「可怖無明暗鈍迎於前,熾盛兇猛業風逐於後;可憎閻羅使者扑又撻,難忍惡道之苦需歷嚐。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度脫惡趣之深淵。」第五段祈請加持我們度脫惡趣之深淵。這段在說明我們死亡的時候,可說是可怖的,無明暗鈍等在我們前面,在我們死亡之後就進入了中陰,這時我們是不由自主的,由於過去生所造的各種惡業,如同業風一般地會追逐著我們,如果投生到惡道裡如地獄,可憎的閻羅使者會鞭打我們,或者是追逐我們等等,各種難忍惡道的苦我們都必須要去嚐受,歷嚐它,因此祈請上師加持我們度脫這樣惡趣的深淵。

「己惡如山但於心中藏,他惡如芥竟毀謗宣揚。無啥功德卻自驕賢善,假行者名而只行非法。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平息私心與驕慢。」第六段是加持平息私心與驕慢。生起功德、積聚功德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私心跟驕慢心,無論什麼事情總是要消除我們的私心與驕慢,才能夠真正開展功德。「己惡如山但於心中藏」自己的惡是如山那麼的多,但是我們都沒有去面對它反而把它藏起來,而在觀看別人的時候,別人的一點點小錯誤、像芝麻那麼一點點小的惡,我們就覺得它是非常的大,而且到處去毀謗宣揚,自己如山一般的惡總是不知去面對它、去看它,反而將它藏起來。「無啥功德卻自驕賢善」自己沒有具備任何證悟或學問上的功德,但是自己卻非常的驕傲自以為賢善,「假行者名」有這個行者的名稱卻做著非佛法的行為,這一切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都因為我們有了私心跟驕慢心,所以祈請上師加持我們斷除平息私心與驕慢。

在修心的教法當中提到修心的時候需要依靠兩個證人,一個是他人,一個是自己。外在的一個證人、觀看者是不可靠不實在的,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是自己的證人,依靠別人的觀察最多看得到的,是我們的身體上的行為,或者我們語上的一些語言,別人是沒有辦法了知我們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如果我們是靠矯飾著身體的一些行為未必是非常好,但是真正內心是怎麼樣,靠外在是沒有辦法看到的,靠別人是無法觀看清楚的,這時第二個證人就是自己,自己才能夠真正看到自己的心,我們的動機是不是跟法相應,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在法上,這個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在這個教法當中,修心的教法當中提到最好的證人就是自己,這個教法也是從噶當派修心的教法裡傳下來的。

「固有禍根我執魔住心,一切心念煩惱增長因,一切行為皆具不善果,於解脫道絲毫不趨進。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斷除我執之根柢。」第七段是要斷除我執之根柢。這裡談到的執著可說是我執造成自他不快樂的原因,而且是真正造成世間上,一切眾生痛苦的原因就是我執,如果說這個我執佇留、隱藏在我們心中時,在生起任何的念頭時,除了煩惱之外不會再有任何善的念頭了,所以讓我們的一切心念,都變成是煩惱增長的這個原因是怎麼樣形成的呢?就是因為我執在,當我們的心、各種的念頭、動機都是煩惱妄念的時候,自然我們身口的行為也是不清淨的,因此當在修持很多善業時,譬如身體可做很多的善行,言語可以有各種善的言論,心念上可以有各種善的念想等等,但如果我們沒有真的斷除我執的話,有了我執,再依靠我執生起各種的念頭都是煩惱,這樣後產生的一切行為都會是煩惱都是苦的,所以在我們沒有真正完全斷除我執之前,一切的行為不用說想完全證得解脫,甚至是一點點解脫都很難達到的,如果一位行者真的想要修行,真的想要得到解脫,第一個我們要面對的,就是斷除我們的我執,如果不斷除我執,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得到解脫的,所以我們要祈請上師,加持我們要能斷除我執。

首先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為了遍虛空一切的眾生都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因此我們來聽聞甚深的遙呼上師的法教。

「些許毀譽即生憂喜心,些許惡言即失忍辱甲;見無助者不生慈悲心,臨布施境卻為慳吝縛。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心續得與法合一。」第八段是希望能與法合一。如果有人詆毀我們時,我們就對他不歡喜,當有人讚譽我們時,我們可能對他就會生喜愛的心,別人一點點惡言相向的時候,我們就失去忍辱的鎧甲,見到這些痛苦無助的人,我們也生不起慈悲心,面臨布施境的對象譬如說見到窮困、貧困的乞丐我們又被自己的慳吝所纏綑住,因此祈請上師慈悲加持我們,讓這些問題都能夠清除,而讓自心能與法合一。

「無實輪迴卻執為有實,為衣食故捨究竟意樂,生活資具貪得而無厭,非真如幻之法欺自心。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捨棄貪著此世心。」第九段是加持我們捨棄貪著此世的心。「無實輪迴卻執為有實」是說本來輪迴是沒有真實存在的,但我們卻不知道這點而執著它是實有的。「為衣食故捨究竟意樂」是指我們為了今生這短暫的衣食而捨棄了來世究竟的快樂。「生活資具貪得而無厭」就是生活的一些條件、資具、東西都已經足夠了,但我們還是得不到滿足,「非真如幻之法欺自心」就是自心對於外在的一些色聲香味觸等等都非常的執著,對於各種的色只要是好看的我們就生起貪著,不好看的就生起了瞋恨,同樣的香味也好,各種的聲音也好,我們都會生起這種貪著,可以說被這些如幻的法欺騙了,因此祈請上師加持我們讓我們對此生不要有貪著心。

「微細身心苦惱亦不忍,趨於惡趣仍頑強無懼。因果不爽歷歷而現前,不修善業徒增罪惡狀。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生起信仰業力心。」第十段是祈請加持我們,生起信仰業力的信心。「微細身心苦惱亦不忍」在今生裡我們一點點的痛苦都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如果我們造了惡業一定會投生到惡趣的,會受非常多的苦,但是我們似乎對這點不在乎,也完全不感到害怕,非常的頑強,還始終在造作各種會投生惡趣的業因。雖然說因果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非常的清楚也都知道,但還是不修善業還是在造作非常多的罪業,如果我們想得到惡趣的苦是那麼的痛苦時,比起今生的苦實在是算不了什麼,因此為了要消除真正來世的這些大苦,唯一的辦法就是消除這種苦的因,就是消除惡業,而消除惡業唯一的辦法就是修持佛法。所以祈請上師鑒知加持我們,讓我們對業果的道理能夠正確的、不顛倒的認識它。

「瞋敵愛親之心常生起,於取捨境迷惑似愚痴。如法行時昏沉而無力,非法行時聰明而機敏。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摧伏煩惱與怨敵。」第十一段是說,在證得遍知佛果想要得到解脫,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煩惱,祈請上師加持摧伏煩惱。無論是敵人也好,我們的親人也好,他們都是眾生,都是一樣的眾生,但為什麼會有分別呢?因為我們各自心中有貪心、瞋心的時候,就分別出我們的親人跟敵人。「於取捨境迷惑似愚痴」就是要修持的善心,是要斷除的惡心,止惡行善的道理及方法我們都不懂,愚痴的狀態就如同在黑暗中一般,「如法行時昏沉而無力」如法行時即在我們禪修時,或在聽聞佛法時或在做任何的善行時,卻想要睡覺,而在「非法行時聰明而機敏,非法行時」是在做一般世間事情時,卻變的非常的聰明、精明,精神也非常的好,也不想睡覺,這一切怎麼會發生的呢?原因都是因為煩惱,所以祈請上師加持能幫助我們催伏煩惱。

所以當我們真的消除了瞋敵愛親的時候,真正就進入到大乘,原來所有眾生曾經都是我們的父母,如果我們是以大乘的佛法自稱,但還有分別瞋敵愛親心的話,那就不算是大乘法,真正在大乘法中為了要斷除這種執著的心,所以要修持菩提心。如果我們稱自己是大乘的行者,修持一些大乘的口訣,做一些大乘的禪修,但是修越久反而還是分別這是我的親人,這是敵人,有這種分別心的話我們就不算是大乘行者。不論是我們不喜歡的敵人,或是喜歡的親人,都是我們的念頭產生的、分別心所生的,他們都沒有實質的存在,親愛喜歡的人也是我們的妄念所生,不喜歡的人也是我們的妄念所生,了解這點之後,貪心的境跟瞋恨的境也就隨著消失了,所以說要消除瞋敵愛親的心,便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透過菩提心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現在已經在修持大乘菩薩道的行者,是不能再有這種親疏的分別心了,第二個方法是透過空性的禪修,直觀我們所謂的敵人他到底在哪裡?親人他在哪裡?或者說執著敵人的這種瞋恨心它的根本在哪裡?執著親人的貪愛心它到底在哪裡?這樣去找的時候會發現找不到,要知道瞋恨貪心的本質都不是真實存在的,由於貪心跟瞋恨心它的根本是就是愚痴,所以了知萬法的實相就能真正斷除愚痴,透過這兩個方法,自然就消除我們的貪心跟瞋心。

「外表儼然清淨行者相,於自內心卻與法相違;如毒蛇般煩惱藏於心,遇緣即露行者之罪跡。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自己能調伏自心。」第十二段是希望自己能調伏自己的心。第一句從外表看起來的各種動作、表情、行為似乎都像是一個清淨的行者,但是反觀自己內心的時候卻發覺自己的貪心,貪著親人的心還有瞋恨敵人的心是那麼強烈,這是與法相違的,第三句「如毒蛇般煩惱藏於心」外表看起來像是一個清淨的行者相,但是一遇到違緣的時候,毒蛇般的煩惱就傾巢而出了,譬如覺得自己都應該沒有瞋心了,都消除了,但是常常遇到或突然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就知道原來自己的瞋心還在,如果我們能夠不被各種的外境所影響,遇到違緣時心能夠不動的話,這才叫做真正的穩定了,要面對消除自心的煩惱,除了自己之外是不能夠靠其他任何的人。

「自身過惡自己不察知,持行者相行種種非法;煩惱不善之業常薰習,善心一再滋生一再斫。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自己照見己過失。」第十三段是祈請讓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過失。

「自身過惡自己不察知」我們大部分都是這樣,一想到過失的時候絕對不會是自己,而馬上會說這是別人的錯,大部分的人都是這麼想的。這就是說通常我們都不知道這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的瞋心貪心所引起的,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平常都以世間的一種想法,想到出現問題都是他人,因為是別人先做錯後,才會有我們的錯,同樣地都不清楚一切問題的根源是源於自己的煩惱、貪心跟瞋心而起。「自身過惡」過惡指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煩惱,如果一個人的過惡自己都沒有辦法察覺的時候,別人要告訴他或者要發覺都是不容易的。像是身體上的行為或是言語上的一些惡語,別人是很容易察覺的,但是在自己心中,如瞋恨心、習氣、煩惱,除了自己之外是不容易、不能依靠別人發現了解的。

第二句「持行者相行種種非法」我們現在都接受了皈依,不只是受皈依戒,也可能在修持一些皈依的行持,或者受持了菩薩戒,發起菩提心,進入了大乘的法教,也做一些六度的行持,但事實上不管我們得到了大乘或小乘行者的名相、名號,已擁有的一個名稱,但真正在反觀反省自己的行持跟作為時會發覺,很多時候還是在害他、欺騙、或者想到自己能獲得到的利益,關心別人的心是很少的,這種的情況及行持還是屬於多的部份,真正完全要利他的心是沒有的,以上就是「持行者相行種種非法」的意思。「煩惱不善之業常薰習」是說從無始以來,各種的煩惱跟習氣是非常重的,好像只是短短的幾天、幾個星期、幾個月去做一件事情都會讓我們養成一種習慣,而說煩惱跟習氣是那麼的重,是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不斷地在薰習。不用說過去,就在此生來說,我們還是不斷地在薰習,不斷的在增長我們的瞋心,增長我們的貪心,各種的煩惱,將來要斷除它是不容易的。

因此善心才會一再滋生又一再地消失,平常有的時候我們想要修持菩提心,一個小時修的還不錯,之後就不見了,或者有時想要禪修空性,或者修持四無量心等等,念完一分鐘後來什麼都忘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因為我們過去的煩惱,不善的業力是非常強的,它造成了我們生起善心的很多障礙。我們可以看看自己,譬如要禪修時,修一下就發覺腳痛了、背痛了再來就不修了,或者讀經時,讀一讀眼睛痛了就休息一下,但是我們去看電影或者去逛街的時候,怎麼看怎麼逛眼睛跟腳永遠不會痛,這也可以知道我們煩惱的力量是有多強,這是為什麼?這就是一種習氣。

因為我們的身心都已經有一種不好的習慣,自然會覺得這個是舒服的,那個是不好的,但突然來了一個新的習慣,譬如要禪修的時候會發覺身體就開始反抗了,這不是我們的習慣,事實上這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煩惱力量有多強。以上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要反省,看看原來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習氣是那麼的重,因此現在就要將它斷除。我們稱自己是一個修行者,是一個修持的行者,是一個佛弟子,我們也知道要斷除煩惱,斷除貪瞋痴,要清楚這也是不容易的,譬如今天我們做的覺得還不錯,然而明天又開始生起同樣的問題,可能第二天第三天又會好一點,之後過幾天又會生起同樣的問題。總之,我們要不斷要去面對,而且會發覺是很難消除很難面對它的,更難的是要根除它,從根本上把它消除,這就了解我們從無始以來的煩惱跟習氣是這麼的強。

「逝者如斯死亡日益近,日復一日自心益頑強;依止上師虔誠次第減,兄弟仁愛悲憫逐漸薄。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調伏自心之難馴。」第十四段加持我們調伏自心不好的習氣。第一句在告訴我們每一天我們都越來越接近死亡,我們說一日不如一日,每一小時,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都在接近死亡,我們也知道要透過修持才能面對這些,但卻發覺每一天下來我們的貪心瞋心卻越來越頑強,煩惱也是越來越強烈。「依止上師虔誠次第減」這裡的上師是譬如傳給我們大手印教授的上師,我們會發覺剛開始會有信心視他如佛,但是日復一日我們的虔敬心就會慢慢的減少,對於上師的虔誠心我們要倣造如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等大師的修持方式。以上是表詮我們的虔敬心,不能是我們心情好時才對上師有虔敬心,突然上師的表情一下子不一樣了,或者說了不如己意的一句話時,我們就變了,或者虔敬心就減少了,而生起了邪見,這就不是真實的虔敬心。「兄弟仁愛悲憫逐漸薄」這是以密乘的修持者來說,我們跟隨同一位上師等於是在同一個壇城當中,所有的行者都像是親兄弟姊妹一樣,但是這樣的心卻越來越薄弱,因此祈請上師希望您能知道也請您能慈悲的眷顧我們,讓我們這種不好、壞的習氣能夠消除。

「雖已皈依發心與祈請,虔敬慈悲未自心底生;只依文字修法與行善,行持僵化無法深心信。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所作皆趨入佛法。」第十五段祈請加持我們身口意,所有的一切都能符合佛法。「雖已皈依發心與祈請」我們都在修皈依,但很多時候大都是遇到了緊急困難、或者身心不舒服、或者經濟上突然有問題的時候,才會想到趕快到佛堂去吧!去禮拜、點燈、去燒一柱香、去修一些皈依,在很開心的情況下就什麼都忘了,也不拜了,也不點香,也不念皈依了。如果是這樣的行持就代表還不是一種真實的皈依,同樣發菩提心也是如此,有時我們見到一些好的人就覺得自己很有菩提心、菩薩心,但是一遇到自己討厭、不喜歡的,就覺得還是用石頭用棍子來丟他打他好了,那個人找了我們很多麻煩,在我還沒有辦法想到要怎麼報復之前連覺都睡不好,這就不是真實的發菩提心了。「雖已皈依發心與祈請」但一遇到違緣的時候又沒有辦法做到,這就不是真實的。所以說「虔敬慈悲未自心底生」雖然我們皈依、發心、祈請等都會念,但真正虔誠的慈悲心完全沒有生起,所以只是口上說是不行的。

噶當派的一些大師就曾談到:「什麼叫做法?什麼又不是法呢?所謂的法指的是這個方法能對治消除我們的煩惱跟我執,能有效地來對治,這就可以叫做佛法、正法;相反的,不能消除我們的煩惱消除我執,就不是佛法。」宗喀巴大師曾經說過:「他翻遍了所有經續的典籍,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是,所有的任何一個詞、一個句子,沒有一個不是在告訴我們要降伏我執的方法,連一個最簡單的字母嘎當也好,它也是在講一個降伏我執的方法,」這個就是噶當派的修持傳承,宗喀巴大師就是這個傳承的。「行持僵化無法深心信」表面外相上看起來是在修皈依,是在修發心,但是這只是一個僵化的舉止而已,他真正內心沒有辦法生起大的信心跟虔誠心。所以最後一句說「加持所作皆趨入佛法」就是無論是大的、小的、多的、少的,各種的善行,希望這一切都能趨入佛法。

「一切痛苦源於求已樂,經云以利他心而成佛。發殊勝心卻深藏私欲,利他附帶成就害他行。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堪能自他相換行。」第十六段最殊勝、最究竟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就是自他交換的方法,這也是修心的教法。所有的苦痛是從哪裡出生的呢?都是由我執,一種說「我想要得到、我要什麼」的心而產生的,而最殊勝的佛陀,是最清淨的、最究竟的佛陀是為什麼會成就的呢?就是因為他具備了利他的心。雖然知道所有的苦都是由我執而出生,最究竟的快樂,如佛一般的行持是由利他的心而能夠產生,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也可能開始皈依發心,但是我們卻還在造作害他的事情。「發殊勝心卻深藏私欲」嘴上在誦發菩提心,開始發心,但卻心中還藏著各種私慾,「利他附帶成就害他行」不用提到要利他,所有的行為幾乎都是在傷害別人,了解以上的心念造作我們就要祈請上師加持我們,「加持堪能自他相換行」自他相換就是將一切眾生的苦,一切的苦因一切的惡業,都領受過來自己承擔,再將自己的快樂及快樂的因,所有的善業,所有三世一切時所積聚的善業都要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這樣的一個修持也不只是嘴上說說或是文字上記載而已,而是要真正的去行持,這個方法才是修心的教法。

「上師即佛卻執為凡夫,開示深教恩德旋遺忘。若己所願不逐即退心,懷疑師行而為邪見蔽。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增長虔敬勿退失。」第十七段希望加持我們的虔敬心不要退失。雖然上師的本質就是佛,外相是示現為一個凡夫身,但是我們不知道這一點而執著以為上師就是這樣一個凡夫。尤其在密乘當中,我們說上師如佛,透過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心才能夠得到加持,如果我們不認識不知道這一點,就算再多的時間也得不到上師的加持。「開示深教恩德旋遺忘」上師以他的大的慈悲心,不斷的教導我們告訴我們一些深奧的修持方法,但我們卻很容易就忘記了。「若己所願不逐即退心」自己有一些不符合自己意思的時候,還會對上師生起不滿。「懷疑師行而為邪見蔽」上師會依據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行為事件,但由於我們心不清淨以凡夫的想法,所以懷疑上師的行為並且生起各種的邪見,這時候我們便會喪失淨觀,以上是告訴自己,希望自己要發願在未成佛之前,無論上師指引或行持任何的示現及各種的行為,都是為了要利益幫助無量的眾生。


問:想成就虹光身,是不是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從立斷頓超大圓滿,另一個是從三使者也可以達到?兩者成就的虹光身是否都一樣?

答:之前提到的是大圓滿法成就虹光身,還有那洛六法成就幻身,問題是說最後幻身是不是能夠證得虹光身?兩個方法最後證得的都是一樣的。

問:如何能夠生起真實無造作的慈悲心?

答:需要次第來修,要透過觀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而且要思維他們的恩德跟我們今生的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次第地生起菩提心,也就是要次第慢慢地練習的。在之前仁波切曾談到以七重因果的教授來生起菩提心,就是這一個。

首先我們要發起菩提心,就是為了遍虛空一切的眾生都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因此我們來聽聞甚深的遙呼上師的法教。

「自心即佛但不識失性,妄念即法身竟不了悟,任運即真性而難保任,自然即本性卻不相信。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解脫自明自性地。」第十八段祈求加持讓我們證得自明的智慧。

「自心即佛但不識失性」自心無始以來就是清淨的佛性,但由於我們的迷惑幻相所以沒有認識到。

「妄念即法身竟不了悟」這裡的妄念可以是善的妄念、惡的妄念等等,這一切的善惡妄念都是法身的一種遊戲變化,一種利用顯現而已,但是我們卻不認識這一點。這就是在金剛總持祈願文當中提到說「妄念本質即法身」的意思,可以說一切輪涅一切顯相都是融入在法身的境界當中,一切的妄念同樣也都是法身的一個顯現。

「任運即真性而難保任」任何時候不管是好的念頭生起,我們不要存有期待希求的心,各種壞的念頭生起,不感到恐懼而遠離得失心,而沒有任何造作、任運的,這樣就是我們的真性,就是無造作的心即是我們的真性。但這種真性難保任,如果這樣的一個任運不造作的真性我們懂得保任的話,這就是自然的本性,但由於我們不知道如何去保任守護這樣任運不造作的真性,所以我們不相信這就是自然的本性。香巴噶舉的祖師土波南傑大師在大手印的教法當中提到:「形容這念心它是太好了,太善了,太精進了,我們反而不能認識到它;就算認識到了,也覺這個心真是太容易了;但是因為太容易我們反而不相信了。」如何懂得保任這念心,這是很容易的,不是太困難,但因為它是太容易不困難反而令人不相信它。所以能怎麼做呢?第一步是了知自心就是佛,第二步了知妄念就是法身的一種遊戲的變換顯現。第三步了知任運不造作的心就是我們的真性,第四步是了知不造作的真性能夠保任它的時候,這個就是我們自然的本性。

再講的更細一點,第一句「自心即佛但不識失性」在將來我們要證得果位上的佛,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證得未來果位上的佛?其實就是現在的叫做基位本質的佛已經具備了,就是我們平常的這念心,它可能有非常多的妄念、非常的雜亂、非常的散亂的這念心,它就是我們基位的佛,就是要依靠它才有能力成就最殊勝最究竟的佛果,除了這一念散亂的心之外,是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東西,可以幫助我們證得未來果位上的佛。

「妄念即法身」是告訴一切其實都是我們自心所造作出來的,所謂一切的善業也好,惡業也好其實只是自己的心,分別出這是善這是惡,其實善念惡念的本質都是法身,這一切都是法身的一種遊戲,一種力量的顯現,一種變化出來而已。比喻來說就好像大海跟大海上的波浪是一樣的,大海像是我們的心,波浪就是我們各種的妄念,這一切的妄念在波浪起伏之後,最後都還是要消失融入於大海,但是它還會遇上不同的因緣,碰上他緣的時候波浪就又形成了,但波浪不是另外一個東西,它還是跟大海的本質是一樣的。同樣地像冰,冰為什麼會成為冰?冰的本質其實是水,遇到緣的時候它才會成為冰的,同樣的,我們無造作的這念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如果能夠知道妄念的一切顯現,本質都是法身的時候,我們就會證悟了一些。這樣一個平時不造作任運的心,事實上平時偶爾都會有顯現的,就像密勒日巴在他很多的道歌裡面都提到:「這念清淨不造作的心偶爾會顯現,我們偶爾會有這種不造作的心,但是它出現的時間太短,這就是的問題,它太短了致使我們沒有認識到它。」

因此各種二元執著的心,當它平息下來的時候,它會回到心的一個本性、自性,這是一種無造作自然的狀態,這個就是我們要得到的,也就是我們常說心要靜下來,但還是起各種的煩惱,對於瑜珈修持的人來說,他也認知到一切煩惱的本質是清淨的,但剛開始沒有辦法直接認識到這一點,所以重點是要找回心的平靜而已。「任運即真性而難保任」事實上不管平時我們的煩惱再多、心再亂這一念任運不造作的真性,隨時它都是恒常在的,但是我們沒有知到它,為什麼呢?沒有看到它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煩惱的力量太強,串習的力量太強的時候,這種任運即真性的心,能去發覺它的力量又太弱,這是一個原因,所以我們很難保任。第二個原因是任運不造作的真性清淨心,生起的時候非常的短暫,因此我們不容易發覺它,對於一個瑜珈行者來說,他的修持就是能夠了知到它,將這個清淨不造作的心將它保任,將它的時間拉長保持它,這就是最好的修持,最好的修心方法。在一些大手印的教法當中曾提到曾相同的提示:「第一、一切的顯相太誘惑人了,如各種外在的顯相,各種的色法,對我們有美醜的影響,譬如聲音也會誘惑我們,去喜歡它還是討厭它等等,一切的顯相太會騙人了。第二我們的覺性跟正念太容易被騙了,就以我們的覺性比喻來講,就好像站在樹枝上的一隻鳥,我們可以看到樹枝上的鳥是不會停留太久的,牠一下子就飛走了,這個就是我們的覺性,它的覺醒是很短暫的,原因是外在的顯相太誘惑人了。」

所以一般大圓滿或大手印的教法中,特別提到一句話「禪修時就是要保持覺性」。保持覺性不代表就是眼睛睜的大大的,或者是身體坐的直直的,保持覺性就是任何時候會去接觸到各種外在的色聲香味觸、各種的境而生起妄念時,我們都能夠直觀到妄念的本質,而知道妄念本質的實相是什麼,這時候就叫做保持覺性。透過這樣不斷地看我們的妄念,不斷的練習之後,慢慢地我們會做到當妄念生起時,覺性也同時俱生,這時就是叫做真正得到了保任。在對初學者來說,第一個階段要開始練習要保持覺性,透過看妄念的方法來保持我們的覺性,當我們的覺性能非常的穩定、自主的時候,接下來就能自然而然,一切的顯現都是自性的顯現,對此就了然於心了。如果我們懂得保任這念心、保持這個覺性時,慢慢的我們就可以了知心的本質而安住了。

「加持解脫自明自性地」當這樣的一種自明、自己的覺性、的明性,當它剎那生起的時候,對於初學者來說要做的,就是要掌握並保持這個覺性,掌握到這個自明的覺性。

「死亡必來不堪心憶持,正法實益不堪如理修(一定有益),業果真諦不如理取捨(絕對真實),念知必要不依而散逸(禪修之正念與正知,是必要的)。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記取無散之正念。」為什麼我們心不能精進?就是對死亡沒有真正的警惕,能夠思維死亡的人是很少的,本段便是要我們隨時保持正念跟覺性。佛陀曾經說一切的念想及思維,思維無常是最殊勝的;在一切的腳印當中,大象的腳印是最殊勝的。所以無常是我們進入佛門最重要的一個助緣,一個友伴;在正行修持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助緣;當最後究竟證得佛果的時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助緣。無常是前中後任何時段都非常重要的一個修持。在噶當派的傳承當中記載:「能夠憶念思維無常是所有口訣當中的精要。」由於我們不常思維無常、憶念無常,所以常常會說還是明天再修,下個星期再修,或者說我明年再修好了,這樣是不行的,因為到底是明年先來?還是死亡先來呢?誰都不知道的。如果能常憶持死亡時,真正修持法的力量才會生起。一位竹巴噶舉的大成就者柯倉巴大師曾經說過:「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死亡的話,我就開開心心的住著過日子就好了,但是就因為有死亡讓我總是覺得很的不安,覺得不想佇留。」很多很多噶當派的大師就只修持觀死無常而得到成就。所以當時馬爾巴大師在教導密勒日巴大師最重要的一個法門就是無常幻化的表徵,馬爾巴大師對密勒日巴大師說:「你回家去,當你回到家你就會了解,你就會遇到這個無常幻化的善知識。」指的是當他回到家以後,一切的房子都毀壞了,經書也被蟲蛀了,一切的衣服等等也都毀壞了,透過這就了解這一切都是無常幻化,這一些都是善知識。「正法實益不堪如理修」正法實益是對我們有幫助的,但是我們卻偏偏不知道如何去好好修持它。「業果真諦不如理取捨」我們都知道業果是真實不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我們卻還不知道如何去取捨。念知必要不依而散逸」我們也知道在修學佛法時,一定要具備正念跟正知,念知是有必要的,但是我們還是無法真正去依止它而總是散亂的,所以希望上師加持我們保持無散的正念。

「前世惡業故生此濁世,往昔所作一切皆苦因。惡友皆為罪惡之覆影,信樂無義之言疏善行。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堪能精進於佛法。」「前世惡業故生此濁世」由於過去所造的惡業今生投生於濁世。

「往昔所作一切皆苦因」而過去所做的一切偏偏都是惡業,所以今生得到的一切都是苦。「惡友皆為罪惡之覆影」在今生當中我們的朋友是很多,但偏偏都是增長我們煩惱,讓我們生起煩惱的惡友而已。「信樂無義之言疏善行」一生當中總是在做一些惡業的事情,煩惱的事情,都沒有時間好好來聞思修,所以在今生得到這暇滿人身的時候,祈請上師加持讓我們能夠精進於佛法。

「起初發心佛法別無他,末了果報輪迴惡道因。解脫果為不善霜所摧,我等過惡難馴毀終的(終極目標,即究竟意樂—希求佛法,解脫輪迴之目標)。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度至正法之彼岸。」第二十一段是發願希望我們能夠於佛法修持圓滿。在剛開始我們是發了善心,但是在最後所成就的只有輪迴惡道的因,一切解脫的善果可以說都被不善的霜所摧毀掉了,等於說我們最終的目的、要解脫的目的都被毀掉了,像我這樣過惡難馴的眾生祈請上師加持我。

「生起甚深出離祈加持」希望加持我們生起出離心。

「無暇故減營謀祈加持」說修持要在當下行踐不能再等以後,現在就要積極起修。

「內心憶念死亡祈加持」我們心中隨時都要憶念著死亡。

「生起業之信仰祈加持」要相信業果。

「修行道上無礙祈加持」祈願我們在修持道上,外內密的障礙都消除

「修行堪能精進祈加持」希望加持我們能夠如同密勒日巴大師般的精進修持

「惡緣取之入道祈加持」修持道上總是有很多惡緣,但是我們要將這些惡緣轉入法道,轉入菩提道,在修行道上總不會永遠是開心,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但是當遇到這些困難逆緣的問題時,我們要將它轉為道伴來修持。

「堪能對治自心祈加持」任何時候各種的對治法,譬如菩提心的法門,空性的禪修,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在心中不斷的自主的堅定來修持它

「生起真實虔敬祈加持」生起一念真實無造作的虔敬心

「親晤真理自性祈加持」希望透過上師的加持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心的本性。

「覺醒心中自明祈加持」這一念自明自己的自然覺性,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再透過上師的加持能夠幫助這覺性從我們的心中覺醒起來。

「徹底斷除妄境祈加持」妄境不是去斬斷或是消除,而是希望認識它的本質才能證得妄境,徹底斷除妄境祈加持,斷除妄境或者根除妄境的意思,就是了知妄境是沒有真實存在的。

「一生即能成佛祈加持」當我們能夠徹底斷除妄境的時候,就能夠一生當中成佛。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斷除妄境的話,就算我們不想成佛也沒辦法。

「至誠祈請尊貴上師寶」要向上師祈請,同時帶著恭敬虔誠心來做祈請。

「悲切呼求具恩之法王」所有的眾生都是被各種的覆障煩惱間接的纏附著,被各種的苦痛直接的傷害著,所以要是悲切的來呼求上師。

「自身不堪非尊無所依」無論任何情況,是好的、還是壞的,任何時候,我們唯一的皈依就只有上師您。因為所有一切的三寶三根本,本尊、護法、一切的聖眾的本質就是我們的上師,除了上師之外沒有另外其他任何的一個護法跟本尊了,了知這一點之後,我們就知道除了上師之外我們是無所依的。

「師心我心合一無別祈加持」勝義的上師,歐是上師自性的本質及我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在法界體性當中,上師一切身口意的本質,跟我們的心都是合而為一的。這一句話的意思並不是,上師的心在另一邊,我們的心在這一邊,要把兩個合而為一,不是如此意思。這個意思最主要是從萬法實相的本質上來說的,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最圓滿清淨的勝義上師。勝義上師指的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所以這句話就是如果認得了自心本性的時候,我們的心自然就可以跟上師的心是合而為一。

以上是兩天課程講解的遙呼上師祈請文。這兩天的課程教授是仁波切第一次授課,各位在這兩天的課程當中,都做了很多的筆記,仁波切希望各位回去都能多閱讀之外,也多去思維它的意思,也能透過唱頌來修持它,對於各位的修持,仁波切相信依靠祈請上師的加持力,絕對有幫助,仁波切真實的相信。各位回去後,任何的時候都要精進地來修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只是聽聞佛法及閱讀還不夠,因為聞思修三個方面最重要的是實修的部分,能透過我們真誠地隨時向上師祈請,這時候就會有一種力量幫助我們,以前對法不了解的地方,都能得到了解,這就是一種加持。

沒有留言: